浅析汉语汉语零基础留学生“了”字使用偏误分析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7633 浏览:245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很多留学生在学习“了”的时候经常会犯错误,那么在简单学习了“了”的使用方法后,同学们还会出现哪些偏误,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偏误,本文试就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了” 偏误 教学策略

一、偏误分析

本文研究的是零基础汉语留学生对“了”字使用的偏误分析,所用语料均来自兰州交通大学2012级的汉语预科班学生,年龄为16—26岁不等。本班有学生20名,在对《发展汉语》上册中关于“了”的用法学习后,学生们在造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偏误,下面对这些偏误进行分析。
(1)你知道了教授有点儿生气。(你知道教授有点儿生气了。)
分析:我们知道句子当中如果有两个动词,“了”应该放在第二个动词后面,这点学生没有搞清楚。
(2)他每个周末都去跳了舞。(他每个周末都去跳舞。)
分析:这个句子是不需要使用“了”的情况,表示经常发生,不应该把“了”放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完成。
(3)以前我常常吃了包子。(以前我常常吃包子。)
分析:我们在课本中学到,如果句子中有“一般、经常、常常、总是”等表示动作经常发生的词时,句子当中不使用“了”,不论是句子后面还是动词后面。
(4)我早上去超市了,下午去了上课。(我早上去超市,下午去上课。)
分析:这句话是我们说到的,两个连续的动作不使用“了”的情况,句子中已经有两个很明显的时间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词“早上、下午”,所以我们应该把“了”字都去掉。
(5)我们老师来。(我们老师来了。)
分析:这句话缺少一个作为结句作用的“了”,这句话所想表示的时态是刚刚发生的情况,所以要在句子最后加上“了”表示句子说完了。
(6)昨天我们去了一个邮局寄信。(昨天我们去一个邮局寄信了。)
分析:我们说在连动句中,“来/去+动词+宾语”,后一个动词说明前一个动作的目的,这时候在第二个动词后面或者句子的结尾用“了”。

二、教学对策

《发展汉语》上册中讲解的“了”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用于句子的结尾,当语气助词使用,表示过去的时间发生的某件事和出现的新情况,笔者认为在讲授这部分时主要让学生记住语气助词“了”在句子的最后使用,有成句的作用。另外,如果句子中有连续的几个动作时,在句子的结尾不使用“了”,例如:我早上去图书馆,下午去博物馆。再如,我十点吃饭,十二点睡觉。
第二种,表示动作的完成时使用,放在动词的后面。比如:我吃了4个苹果。我看了一部电视剧。我去了兰州市博物馆。在这种用法中,须让同学们记住是紧跟在句子中动词后面的。但是如果句子中有连动句,就是用“来、去”引导的句子时,“了”字要放在第二个动词后面。例如:我去杭州开会了。我来中国学习汉语了。
对于第一种和第二种用法,要让同学们记住它们的否定形式和疑问形式是一致的。否定形式都是在动词前面加“没有”然后把“了”字去掉。例如:他早上帮朋友搬家了。否定形式就是他早上没有帮朋友搬家。第二种用法的“了”,例如:我看了一部电影。否定形式是我没有看一部电影。记住了这一点能够帮同学们减轻学习的负担。
第三种是“了”表示变化的作用。有四种结构,首先是:主语+表语+了。例如:傍晚下雨了。(在傍晚之前没有下雨)太阳出来了。(在这之前太阳没有出来)我今年二十五岁了。(年龄逐渐变化)小芳变漂亮了。(以前不漂亮)其次是:主语+不+表语+了。例如:小明现在不爱学习了。(小明以前爱学习)我们不去上课了。(我们以前去上课)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结构和“了”放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语气助词的作用很相似,大家注意区分在句子中有没有变化的情况发生。再次:名词+了。这种使用的情况比较简单,主要是表示时间的变化。例如:秋天了。(季节发生了变化)中午了。(时间发生了变化)十二点了。(时间发生了变化)最后:形容词+了。例如:没过多久房顶上就白了,地上也白了,树也白了。(事物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这条裤子短了。(裤子由长变短发生了变化)公园里散步的人少了,打太极拳的人多了。(散步的人又多变少,打太极拳的人由少变多)
以上是比较整齐的三种用法,下面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特殊用法,写出来供大家互相学习。
首先,表示心理活动的词如“想、要、打算、希望、喜欢、爱”等,动词后面不能用“了”。需要说明的是,《发展汉语》中并没有说明是动词后面不能用“了”,只是说后边不能用“了”,笔者认为这点容易引起误会,所以加以补充,下面举例说明:
(1)我想你。(不能说成我想了你,但是可以说我想你了。)
(2)我要吃饭。(不能说我要了吃饭,但是可以说我要吃饭A了。)
(3)我打算明年去国外留学。(不能说成我打算了明年去国外留学,但是可以说我打算明年去国外留学了。)
(4)我喜欢这个学校。(不能说我喜欢了这个学校,但是可以说我喜欢这个学校了。)
其次,我们在学生造的句子中进行偏误分析时提到的,如果句子里面有“每天、常常、经常、一般”等词表示事情经常发生,那么句子中不能使用“了”。下面举例说明:
(1)小林每天学习了三个小时汉语。(小林每天学习三个小时汉语。)
(2)他常常在公园散了步。(他常常在公园散步。)
(3)小红经常去了超市。(小红经常去超市。)
(4)老师一般早上吃了西餐。(老师一般早上吃西餐。)
再次,这点也是我们分析过的偏误,连动句中,“来/去+动词+宾语”,后一个动词说明前一个动作的目的,这时候在第二个动词后面或者句子的结尾用“了”。下面举例分析:
(1)我去了上海开会。(我去上海开会了。)
(2)我来了北京看望一个朋友。(我来北京看望了一个朋友。)
第四,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时,动词后面不能用“了”,但是句子后面可以用“了”。下面举例说明:
(1)我能帮助了妈妈干活。(我能帮助妈妈干活了。)
(2)我会做了饭。(我会做饭了。)
最后,单音节动词重叠式,动态助词“了”要放在重叠动词中间,表示这个动作做了几次。例如,看了看,摸了摸,尝了尝,拍了拍,擦了擦,洗了洗,闻了闻等。
以上是“了”字使用的几种特殊情况,也是学生们容易混淆的。而让外国留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一点,就是如果在一个句子中“了”放在动词后面和句子后面都可以的时候,那么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下面举例说明:
我去了交大。我去交大了。
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但是什么时候该用哪个呢,第一个,我去了交大。强调的是“去”这个动作,因为“了”放在动词的后面。第二个我去交大了。强调的是“交大”这个地方。两个句子“了”的位置不同,强调的成分就不一样。
三、结语
本文从兰州交通大学2012级汉语预科班学生造的句子中,分析了“了”字句使用的偏误,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但是,作者毕竟只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一年的年轻教师,如果文中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出。
参考文献:
金立鑫.现代汉语了的时体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朱衍秀 甘肃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73007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