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学作品深悦读——文学作品教学追求与实践经典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7791 浏览:243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把学生从追求“快感”与享受“热闹”的“快餐式”肤浅阅读的“泥淖”中解救出来,让他们爱上名著,品读名著,必须从改变文学作品教学“固有模式”做起。文学作品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文学名著的解读,鼓励个性化感悟,使他们在思考、探究中有所悟有所得,感知名著的精妙与伟大,体验阅读的愉悦。文学作品教学应该使学生在对作品进行深入品味中享受到高雅而纯粹的快乐。我们把这种阅读过程叫做“深悦读”。

一、深悦读——文学作品教学的本质要求

1.深悦读的基本理念和内涵 深悦读,简言之,就是深入深刻而又快乐地阅读。这既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又是一个行动与体验的过程,更是一种阅读的态度。作为一种阅读的方式,它追求的是立体化的有深度有个性的阅读,它拒绝“浅浏览”,拒绝人云亦云不求甚解;作为一个行动与体验的过程,它强调生动的参与与融进,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验,拒绝兜售固有的“模式化”的结论;作为一种阅读的态度,它凸显了主体对于阅读对丰富自身生命内涵,提升自身生命质量之意义与价值的自觉,使阅读成为自身内在的必需,而不是别人强加的“任务”。
2.深悦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与这样的理念相适应,课程标准从“感受·鉴赏”的层面对高中语文课程提出了如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课程标准还从教学实践的层面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深悦读主张“深入深刻而又快乐地阅读”的理念和实践,正契合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客观要求。
3.深悦读,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保障 对于文学作品是怎样“作用”于读者的,高尔基曾做过这样的阐述:“只有当文学家使读者也能根据个人的经验,根据读者自己的印象和知识的累积,来‘想象’——补充、增加——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的时候,文学家的作品才能对读者发生或多或少强烈的作用。”深悦读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动“想象”、探究的积极性,去“品味”“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的丰富“滋味”,从而受到“或多或少强烈的作用”,体悟到文学名著的无穷魅力,进而形成亲近文学名著的“自觉”。
同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自当从“玩味”语言入手,而文学名著的语言“多半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就像弹琴总有那么点“弦外之音”,吃橄榄总有那么点“回甘味儿”。而这“弦外之音”,“回甘味儿”才是文学家留给读者的精华所在,才是读者最应该去“玩味”的所在,才是读者真正领略到名著魅力和大师风采的关节点。深悦读的要义正在于,欣赏文学大师的作品,必须全身心地沉下去,深入到赖以构成文学艺术的语言本身的内部,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追问、探究,从而品味到语言的“弦外之音”和“回甘味儿”。
4.深悦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名著代表着语言艺术的高峰,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和楷模。鉴赏文学名著,是一种“美读”活动。深悦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读”,它强调对文学作品鉴赏的深入性与自觉性。通过揣摩语言运用的妙处,它使师生体会到文本独特的语言文字的张力,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的魅力,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师生深入思考和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对文本进行有价值的质疑与反思,并进而有意义地再创造,从而实现师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有效地发展。这一“美读”的过程,正是读写听说能力共促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真正重视并有效落实了深悦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深悦读——文学作品教学的追求与实践

高中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要求应是在小学、初中基础上跃进一大步才行,应该突出阅读质量即深刻度与个性化、创造性,培养自觉的阅读态度,使学生养成爱读、善读的良好习惯。这应该成为师生的共同目标和追求。
但是,文学作品教学如何“深”而有效,怎样让学生“悦”读起来,则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源于:www.618jyw.com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实例来加以阐述。
1.对比探究——小小标点有深意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水生在区上开会,报名参加了大部队,回家后把情况告诉了妻子——水生嫂。水生嫂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句话的另一种标点是:“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让学生对比探究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学生反复诵读不同标点的两句话,同学之间进行了沟通交流,发生了不同意见。有的说两句话的意思没什么不同,有的说有点不同。说不同的同学认识也有差距,但经过互相启发、补充,得出了这样的认识:“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说的是一层意思,“你走,我不拦你,”话没说完,整个句子表意的重心在“家里怎么办?”,水生嫂嘴上说“不拦你”,实际上却拿“家里”来要挟丈夫,反对丈夫参加大部队,如此,水生嫂就是一个只顾自家,不顾国家民族大义的落后分子形象。这明显有悖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说的是两层意思,“你走,我不拦你。”水生嫂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支持丈夫参加大部队抗日打鬼子的决定,而“家里怎么办?”是另一层意思,丈夫走了,水生嫂担心家里的重担不知怎么办,提出来与丈夫商量办法,同时,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一个年轻妇女在家独自支撑实属不易,妻子希望丈夫理解自己,这与后边水生嫂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以及主动要求丈夫“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等情节是吻合的,如此,水生嫂就是一个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支持丈夫出征抗战的深明大义的年轻妇女形象。 摘自:本科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