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机制传播网络骚语心理机制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13243 浏览:567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网络骚语是具有反讽、怨刺意味的流行于网络上的流行语。从心理机制上来看,大学生传播网络骚语有显性驱动力和隐性驱动力。显性驱动力主要是消极心理和哄客心态。隐性驱动力主要是自我同一性建构的需要和习得性无助的反映。网络骚语对大学生有不良影响,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发展网络技术监控、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来减少负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传播;网络;骚语;心理
[]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011-05
0 引言
从语言学角度对大学生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学界已经做得比较充分,但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的交叉点研究大学生网络骚语则很罕见。笔者试图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意、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大学生传播网络骚语的程序和促成传播的四个心理驱动力,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少网络骚语传播的对策。
1 网络骚语的内涵及大学生网络骚语现状
网络骚语是一种贬义流行语。2006版《新华字典》对“骚”字的解释是“干扰,扰乱”。刘贵龙在《当代汉语骚语研究与英译》一书中对骚语下了一个定义:“骚语指的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反映社会诸种不公平、不合理、非正义的现象,具有反讽、怨刺意味的流行于网络时代的民间大众流行语。”就大学生传播网络骚语的心理机制而言,它是大学生群体对一定的社会刺激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反应程序及其内部驱动力。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流行于大学生中的网络骚语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曲解类,指故意曲解现代汉语的字、词、短语,创造出具有特指性语义的骚语。如:可爱(可怜没人爱)、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天生丽质 (天生没有利用价值)、一切向前看(一切向钱看)等。第二类是字符重组类,指对汉语、外语或符号进行重新搭配,使其变成专有名词、词组或短语。如:坑爹(害人)、PMP(拍马屁)、=_=!(表示流汗)等。第三类是由社会事件引起的具有特定涵义的骚语,通常含有讽刺、挖苦、引申等意味。如:“打酱油”、“俯卧撑”、“被就业”、“非常艰难的决定”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网络骚语不断丰富,从最初单纯的特殊符号式的语言,到简单的有特殊意义的词组,再到经过改编或恶搞的名言,然后到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文字游戏到以特殊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而大学生群体对网络骚语的态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新词语持消极和排斥的态度,认为流行语不规范、很俗、没有内涵。201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44.7%的学生对流行语的使用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流行语具有流行性,对汉语言或者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无太大影响。同年的另一项调查显示,70%的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抱有赞成的态度,只有9%的学生因“加深代沟”、影响表达能力、不规范和考试中不允许使用等原因,反对使用网络语言。此外,有27%的学生经常使用网络语言,59%的学生偶尔使用,只有10%的学生明确表示从不使用。这些调查说明,大学生群体越来越热衷于使用网络流行语[3]。
简爱切生在《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退化》一书中指出:“语言变化是社会因素、语言结构和人的心理三者水融的产物。”大学生热衷于使用网络流行语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多元化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文化观念,为网络用语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当前的政治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开明,大学生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网络骚语也就频频出现了。另一方面,计算机、移动电话网络普及率不断提高,给网络骚语的创作、使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社会急骤变化造成的词汇空缺又给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与之相比,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4]。而之前的统计表明,中国大专以上学历人群的网络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到9

6.1%,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5]。

2 网络骚语传播原因之一:消极心理马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6]网络骚语作为大学生社会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受大学生社会存在状态的制约。大学生在学习、交往、恋爱、就业过程中,首先会对通过网络等信道获取的外部信息进行初步评估,根据自己的经验、观念对信息的要素进行再组织,即对信息进行“解码”。如果这些信息有不少是负面的、不利的信息,大学生会在“解码”的过程中产生纠结、焦虑、烦闷等消极心理,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一状态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信息的再“编码”。当大学生对信息进行再“编码”时,他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消极心理信息糅合进去,于是网络骚语就产生了。在他创作骚语并通过网络信道传播出去之后,他的不良情绪得到了宣泄,心理重又回复了平衡。这一夹杂着“自怨”情绪的网络骚语被其他大学生接收后,由于大学生群体面对着同样的现实困境,这一骚语可能引起其他大学生的共鸣,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这一骚语,形成“群怨”的局面。由此可见,大学生传播网络骚语的一个显性驱动力是消极心理。正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无法排解的焦虑、郁闷等消极心理,促使他们创作并传播网络骚语,以撒娇、博得同情、宣泄的方式取得心理平衡,并通过语言符号形式上的象征性抵抗,在想象层面解决了现实中难以化解的矛盾。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1957提出了“首因效应”理论: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时,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来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并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来解释后来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首因效应与人们的社会知识与社会经历有关。大学生社会知识和社会阅历都较浅薄,通常只能依据事物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而做出评价,极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618jyw.com
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618jyw.com
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