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地理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深思与倡议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19451 浏览:837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全球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课题,环境教育是实践这一课题的重要手段。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重视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曾对江苏省几个城市的教师和本校的学生进行了该方面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学校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的交流,对于现阶段我国中学环境教育形成了几点思考。

一、我国中学环境教育中需改进的几个现象

1.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环境教育在许多学科的教材中都有所体现,设计的教学内容也丰富多样。但从调查中明显发现,这类教学内容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验、实习、考查的研究方法却很少参与其中。
2.乡土教学资源开发不足。环境教育本身就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生活开展环境教育。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师生认为现在的高中环境教育虽然应用了许多生活中的案例,但在教学中还是很难深入。由于受到升学压力、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只能按照课本知识、课本案例展开教学,很少涉及乡土案例。
3.教师缺乏环境教育的专业培训。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环境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广博的环境教育见识,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多样的环境教育。然而,绝大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的了解仅仅是来自课本、教学参考书,能够走出去看看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环境教育的教师少之又少,教育部门也很少开设相关的教育培训。
4.对环境教育的重视不足。受到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几乎成为基础教育各阶段的首要目标,高中教育更是如此,高考指挥棒决定了高中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问卷调查中,就有部分师生认为环境教育无需专门开展,这就反映出从社会到学校,人们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存在明显不足。

二、对中学环境教育的几点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和日常教学实践的体验,以及对其他国家环境教育的了解,笔者对现阶段中学环境教育的实施形成了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只有热爱大自然,才能产生保护它的意识和行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为。换句话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感,出于真实情感的行为才是真正自觉的行为。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感,使学生热爱大自然呢?可以通过乡土教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学校,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从细微之处培养学生的情感。
2.开展实地考察,丰富环境教育的手段。环境保护教育要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环境监测、生产实践等,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以乡土环境为背景,让学生走进其中,寻找环境问题,思考解决途径,是升华环保情感的重要步骤。比如,在教学《环境污染与防治》时,可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工厂,看看我们每天生活的环境中有没有环境污染的现象。2011年黄海的浒苔情况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只要站在海边就能看到,这样简单的实地考察活动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生通过观察理解“陆地污染物排放对近海的海洋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比在课堂中纸上谈兵高效很多。
3.开展社团活动,开设校本课程,让教学走出课堂。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本校的课程资源,依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可以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说乡土地理是从家乡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那么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则是立足于本校,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成立“环境保护者”的学生社团,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环保活动。如开展“骑自行车环城游”——倡导健康出行方式,“参观核电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收集旧电池”——合理处理有毒生活垃圾等健康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环境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综上所述,环境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只拘泥于课堂教育,很难真正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在多年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更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努力地改进。教育一线的中学教师推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感,将环保知识内化,为社会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公民,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宗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目标。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