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方式研究技巧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10207 浏览:361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为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题教学模式及PBL教学法进行了应用研究。在专题教学模式和专题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对专题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提出并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辨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专题教学 PBL教学法
1674-4810(2013)20-0068-02
作为高校的一门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担负着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该课程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解读,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角度,论证了“三个选择”的必然性、科学性,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纲要的思想政治功能,是通过对“三个选择”的论证,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该门课程担负着培养造就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较高思想水平、充满爱国热情、责任感、使命感的优秀大学生的重大使命。
随着大学的扩招,教师短缺现象比较严重,思想政治课堂往往是一、两百人一起上课,为完成教学任务,老师除了在上面声嘶力竭地讲,几乎没有精力管理课堂。另外,纲要课程中的很多知识学生在高中已学过,再被“填鸭”一次,实在是毫无兴趣可言。所以,目前大学纲要课授课者的现实是:看专业书籍、做其他课程作业、读小说、玩手机、睡觉、缺课者比比皆是。老师抱怨教书无趣,学生直呼上课受罪。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史学、政治和人文素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辨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其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题教学模式中采用PBL教学法较受学生欢迎。

一、专题教学模式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纲要课程实施专题教学模式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该模式采用“四位一体”共同协调完成。课程主持人带领课程全体教师集体确定专题数量和课程体系,主讲教师根据要求选择专题、精心备课,然后到不同的课堂进行讲授。负责某具体课堂的主管教师(也是主讲教师之一)除负责本课堂的几个专题教学任务外,必须讲授本课堂的第一专题和最后一个专题,以便进行本课堂的日常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的判定等。部分研究生担任学生助教,协助主管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管理工作。该模式的优势在于:老师备课量少了,可以潜心研究自己负责的专题,教学内容向深度挖掘并使之科研化;可以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学生可以得到更高层次的心灵洗涤。

二、专题教学体系的构建

纲要课程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一般设置为36课时,除了参观、调研、公益活动等实践教学,一般理论教学不到30课时,为调适课堂课时的有限性与课程内容庞杂之间的矛盾,教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开展了以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史实、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思潮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教学,多维度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提出数量不等的专题设置方法。
王盛开将“以历史人物为体系进行专题教学”作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时发现,以重大人物构建的专题教学模式较容易得到当代大学生的认可。学生们希望了解前人的人生成败、得失,希望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深层次剖析,以探求将来的职业规划与时代背景及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为自己的人生提供借鉴、参照。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比如,“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不仅要讲孙中山个人的成长——如何转变为一名资产阶级主义者,还要讲武昌起义前的国内国际形势,更要讲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后来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发展与胜利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孙中山进行客观评价,明确孙中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精神和人生遗产。由此引导学生思考重大历史活动中的个体作用与群体作用的关系,既让学生从孙中山的成长历程中为自己的人生提供借鉴,同时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人的历史选择性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关系的理解。

三、专题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因材施教是亘古不变的教学要求。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该校既有理科生也有文科生。理工科学生一般具备较少的史学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信息传播量大的多媒体进行介绍性、趣味性、总结性教学,兼顾案例教学、启发提问、项目驱动等多种方式。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使课程浅显易懂、学生易接受。文科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已初步掌握了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并有较强的学科思维潜力和多元科学史观,与理工科学生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这部分学生需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课堂外完成对课本的学习,将课堂变成答疑解惑、互相学习和展示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力的地方,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比较适合于具备一定史学基础的学生。

四、PBL教学法示例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
下面以“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专题为例,讲述如何采用PBL教学法。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地实际问题,要让学生高质量地走过生命之旅,就必须成为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胜利者。
课堂中“问题”的质量高低,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际效益。高质量的问题,往往具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启发学生进入深入的思考,并能够引发出学生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教师不一定全部解决,但能够激发学生课后继续研究。
因此,教师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前和课中要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提问。如:(1)孙中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史学专家对他的评价有几种?(2)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之关系。(5)60年来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如何?问题设置好后,提前一周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问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在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将预习、整理好的知识点与老师共享,老师若认为答案存在分歧,可将问题写在黑板上,由其他小组同学讨论、解答,整个过程中,老师及时进行引导、指导、纠错,并鼓励学生提出深层次的新问题。对学生没有发现的关键问题,老师实行反提问,促其思考。老师提出的高质量问题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设问质疑不仅可以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丰富老师的教学内容,提高老师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更新,教学相长,也有利于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J].教学与研究,2010(6):94~96
张嘉友.宁夏师范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模式初探[J].文教资料,2009(31):190~191
[3]贾友军、李咏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基本路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49~51
[4]阎治才.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内容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74~76
[5]杨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探析[J].科教导刊,2009(31):48
[6]王盛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历史人物专题教学研究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62~63
〔责任编辑:范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