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阅读教学关于体验性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要求

更新时间:2024-01-02 点赞:6930 浏览:212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的倾向。老师们把语文课当作了知识传授课,试图用狭隘的机械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以致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受到严重扼杀。虽然,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出“体验性”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在普通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们或者碍于学校和学生的现实条件,或者迫于眼前一次次考试的无形压力,“体验性”阅读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化、表面化。面对这种尴尬境地,老师们亟须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改变语文课堂低效的现状。为此,笔者经过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三步走“体验性”阅读教学方法。

一、课前自我阅读

也叫“裸读”。它是指学生在没有受到老师、参考资料或其他途径的影响,完全依据个人的经验,自主阅读一篇课文。对文本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探究、质疑,并把自己的阅读体验组织成文字,写在预习本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前自我阅读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预习,但又高于预习。
1.课前自我阅读以学生自主地细致地潜心阅读为前提 传统意义上的预习是口头作业,难于检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618jyw.com
查,易于敷衍了事;课前自我阅读是以阅读心得式的文字作业确定下来的。它包括阅读文本的最初感受,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作者观点的评价,读完之后内心的疑问,以及对重要词语优美句子的赏析等等。学生要写首先必须要读,潜下心来,走进文本,细致分析,积极思考,这个过程就是领悟、发现、探究、提高的过程。
2.课前自我阅读为学生表达独特的阅读体验搭建平台 有些孩子往往羞涩、含蓄、内敛,有想法也放在心里,在课堂上不愿不敢与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前自我阅读作业就为孩子们大胆开放自由地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搭建平台。对于每一个孩子,这是独立而私密的;对于全班同学,这又是无限开放而共享的。在这里,他们不用受他人的影响也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他们毫无顾忌,他们畅所欲言,真诚地与我交流他们个人最初阅读一篇课文的感受。而我也将“真”作为阅读评价最重要的标准。
3.课前自我阅读为课堂集体阅读的预设和展开奠定基础 课堂集体阅读的预设和展开,学情分析是关键,而课前自我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我能够轻松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基础、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年龄特点、心里特点等各种因素,从而适时地调整学生集体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控制阅读的起点、梯度和速度,呈现较好的课堂集体阅读效果。

二、课堂集体阅读

如果说课前自主阅读是“无指向个性化读解”,那么课堂集体阅读就是“统一指向下的个性化读解”(概念来自陈尚余老师)。也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有效指引之下,运用全部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感受,关注,欣赏和评价文本;通过师与师,生与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在合作探究中实现阅读体验与审美体验的动态生成的过程。
那么,如何将课堂集体阅读落到实处呢?笔者以屈原《离骚》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1.预设学生感兴趣和普遍热衷探讨的问题 在课堂集体阅读中,如果没有学生探讨和交流的积极性,只有教师的主观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要让学生说出真切的感受,需要不断地设疑引导,激起他们的学习和兴趣。比如学习屈原的《离骚》,在课前自主阅读阶段,屈大夫身上那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和火热的爱国热情在我的学生看来居然是无比的自恋与矫情,在90后学生的心里,屈原式的责任和爱国多少显得迂腐。明白了文字和时代在学生心理拉开的距离,我决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预设出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更贴近生活现实,也是学生普遍质疑的主问题:屈原到底自恋不自恋?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课前自读阶段学生普遍反感的文章到了课堂集体阅读阶段,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
2.用生活源泉和情感经验对学生感兴趣而想不透的地方进行点拨 有了情感,学生才能自觉自知地走近文本,走入作者的文字世界。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方智苑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说明生活经验在阅读体验中的重要性。当学生的思想不断与文本与作者摩擦碰撞,到了“不愤不启”的阶段,我进行大胆尝试,将古人屈原拉到现代。用生活源泉进行有效铺垫之后,总结起来水到渠成:屈原看似的自恋,恰恰是他的庄重自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为了加深学生对屈原爱国热情的理解,我进一步将情感经验引入文本。高一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有些朦胧的想法,这也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而屈原在《离骚》中又把君主比喻成了美人,自己就是那个饱含深情的男子。于是,我在课堂上进行二次假设:将屈原化身为官二代,出身不错,生辰八字又非常祥瑞,他有个好听的名字,又得到了父亲的厚爱。现在他就要来追求你。他为了追上你,每天都在完善自己,学习琴棋书画,修身养性。他最担心的是,时光流逝太快,来不及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在你的面前。对于这样的他,你还是决绝地要和他分手。然而他说,爱不爱你,是他一个人的事。你不爱他,他将永远爱你。分开之后,他对你仍是朝思暮想,反而更加地想念。时间就在思念当中不知不觉地流逝。他唯一担心的就是,他不在你身边的日子,你能不能好好照顾自己。他希望你们趁年轻好好相爱,改掉那些坏脾气,跟他走,他一定会为你挡风遮雨。如果这算是表白的话,你还会认为他自恋吗?出乎意料的是,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被屈大夫的深情打动了。而其实,这仅仅是我把古代诗歌《离骚》改成了现代爱情版:楚王就是屈原心爱的女子。他为了君主,为了国家,以天下为己任,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坚守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爱得忘我。经过情感唤醒和适时点拨,那个伟大而崇高的爱国诗人屈原又回到了他们的心中,而且比原来的分量更重。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3.结合文体对学生未发现的有深意的地方进行引导 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往往重在感受“表达了什么”,而对“怎样地表达”和“为什么这样表达”常常忽略,因此,他们对于作者的匠心以及文本中的言语形式往往感受不深。比如我的学生在自主阅读阶段就这样评价《离骚》:“一句话一个兮,课文读得我直想上厕所。”(宁波方言“尿”读音“兮”)这个学生注意到了文本的言语特征,但是没有对文本言语形式之“异”进行有效的揣摩,玩味,因而不能发现其中的深味。这时就需要老师有效的引导。实际上,在同学们对屈大夫忠烈的爱国热情感同身受之后,我用诵读法引导学生对楚辞这一诗歌样式的体悟。在加上“兮”和去掉“兮”的对比诵读中,学生渐渐体悟到:“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色彩,使全诗构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很好地表达了屈原的悲怨愤绪,同时也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

三、课后二次阅读

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阅读主体对文本的动态生成过程,它是不断变化和深入的。如果说,课前自主阅读和课堂集体阅读更多的是对文本的感受,感知与探究,那么,课后二次阅读则是将探究结果信息化、条理化和系统化。一篇好文章,经过学生自主阅读与集体探究之后,课外静心冥读,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学生可以将再读体验与初读体验的对比提升写成点评文,将文章某个片段,某些言语精妙之处的鉴赏写成赏析文,或是把课堂上来不及发言的内容和不同于同学的观点写成辩论文,甚至可以将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和人事化成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这样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读、思、写一体的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立体的训练。
三步走体验性阅读教学法,以“体验”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成分及目标追求,它基于学生的自主阅读,依靠教师的适时点拨,深化学生的阅读感悟,是新课程理念下体验性阅读教学在农村普高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也是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共长的过程。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