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四年近四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6210 浏览:168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试卷基本保持一种稳定的趋势。这表现为试题类型的稳定、分值分布的稳定及其试题难度的稳定。但是,在这种稳定的背景下,命题者也在稳中求变,力求在每一年的语文试卷中有所特点,在此主要以新疆考区近四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中的诗歌鉴赏题作对比分析,希望能够从这样的动态分析中找到一些应对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的措施。
《2012年高考课标区语文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的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能力,能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要求达到E级。统观四年的试题,诗歌鉴赏题的分值都为11分,分两题,试题的设置都采用了两道小题的提问方式。但是,我们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这其中的一些微妙变化。
首先,诗歌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地变化。2010年考查的是江总的乐府诗《雨雪曲》,2011年考查的是唐代诗人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2012年考查的是晏几道的宋词《思远人》,2013年则以朱熹的《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为考题。从这样一个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者从最初选择乐府诗到选择唐诗,再到对宋词、宋诗的考查,诗歌时代范围扩大,不局限于以唐诗宋词为考察点,名家代表名篇比例下降,名家不大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上升,即使选择晏几道这样的名家,但是都回避名篇而选择《思远人》这样的作品。
但是,当我们认真分析这四年的诗歌鉴赏命题就会发现,诗歌的考点并没有离开我们平时教学中重点分析的三个方面。
2010年试卷中的第一题“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考查,其实也就是对诗歌的内容的考察,看看学生是否读懂了这首诗歌的表层意思。第二问是“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这个小题有两个问题,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命题者的重点应该是在第二个小问中,命题者的目的就在于考查出学生是否感悟到了本诗的思想情感。
2011年课标卷的提问比较有意思,其中第一题是“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第二题问的是“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这两道题都是用的大提问方式,一道题考查思想情感,一道题考查表达技巧,看似提纲挈领式没有过多细枝末节的提问方式恰恰是在变相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很多学生就只是简单罗列了答案,但是要得出两道题的答案所需要的恰恰是对诗歌的细致鉴赏和感悟,在作答时也需要结合诗句做出具体的分析。
2012年的诗歌鉴赏题的第一题是“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这道题有两个小的问题,但是都考查的是对情感的体悟。第二题中涉及的是“‘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这道题同样分为两个小问题,但所指向的都是对内容的把握。
2013年诗歌鉴赏的第一题与2011年的第二题有相似之处,问的是“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这两年的题都在考查表达技巧的相关内容,只不过今年的试题中降低了审题的难度,直接提出了要根据原诗内容做具体分析的要求。第二题则与2011年的第一题异曲同工,前年考查的是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而今年考查的是“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从这四年的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中我们不难看出,诗歌鉴赏题的设置还是紧紧围绕着“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在展开,无论命题者如何改变提问的方式,但是考查的知识点还是没有改变的。
不过,我们可以从这三年的提问方式中可以看出,诗歌鉴赏的命题方式越来越趋于细致化。除了2011年和2013年采用的是一题一问的方式,2010和2012两年都采用了一题多问的方式,这样的提问方式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想要减小试题的难度,从而采用逐步追问的方式。比如2010年第2题第一个问题是“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命题者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在提问诗歌情感的时候用诗歌内容的理解引入,从而顺利地引出对诗歌情感的考查——“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另外2012年的第二题中,命题者先问“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再追问“‘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这样就在被分解的两个小问题中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达到稳定得分率的目的。第二个方面我们也应该要看出命题者对于诗歌的考查越来越倾向于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从诗歌的意象和内在的逻辑关系中检查学生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把握是否准确,而非是靠背上一些术语,用大而空的话语就能拿到一大半分数的题目,如2013年考查了烘托和渲染两种手法。其实,学生对这两种手法一点都不陌生,复习时也都作为重点,可是最后的得分率并不高,这恐怕与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并在后续的练习中没有加强有关的训练有一定的关系。而且,今年的两道试题最后都要求对回答做简要分析,所以在学习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
这告诉我们,针对201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备考要重视诗歌内容的把握,而且本来一首诗歌的鉴赏基础就是建立在对诗歌基本内容的理解上的,包括对词句的具体理解,对内容的概括,对常见修辞、写作、用典的运用以及对意境、风格的体会,没有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根据近四年的新课标卷中的诗歌鉴赏题的命题方式,我们在进行诗歌鉴赏试题的练习时要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例如读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首先要认定标题中的“怀古”可以判定这首诗的题材是怀古诗,而且题目中的“阅读下面一首唐诗”与题目中的“秦国”一词照应,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唐代人对已经灭忙的秦国的感慨。同时学生就可以联系教材中学到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等,将考题中看似陌生的试题转变成教材中的已知知识点。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错把词牌名当成是题目,很多学生把2012年诗歌的《思远人》当成题目,于是就认定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的为思念,因为相传这个词牌名是晏几道为写这首词时首创,所以这次的错误也算是误打误撞了,但不能不引起思考。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二要注意注释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注释解释相关词句,2011年课标卷绍“消魂”一词,暗示了本诗中诗人的情感态度是极其哀愁的;有的注释介绍作者,如2010年课标卷注释“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从这里可以看出江总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时局不稳,这就是在暗示本诗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
三要注意题材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如2011年课标卷)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如2010年课标卷)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闺怨诗(如2012年课标卷)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咏物诗大多采用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志向,2013年的这首《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在第一题中就通过提问“这首咏梅诗中……”将这首诗为咏物诗的题材透露给了考生,若考生能牢牢抓住这个信息点就能很快地思考出诗人写梅却整诗无梅所采用的手法了。
四要注意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比如2010年的试题,首先要求依据题干中有关“别路”概念的解说,这就点出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思想感情就涵盖其中。2012年课标卷中“红叶黄花”的意象开篇就为整首词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这位后文中的思念之情做下铺垫。2013年诗歌试题颈联中的“雪”、“明月”以及尾联中的“日暮”、“鸦”这些意象为我们营造了凄清、冷寂的环境,这就不难看出诗人“独自回”的落寞惆怅和若有所失了。 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