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浅析浅析初中语文磨课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13602 浏览:583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笔者在工作中体会到,要教好语文这门功课,用心磨课是必须的,因为磨课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在学习、在研究、在实践,就是教师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磨课的过程可以看作走一条看不见尽头却风景很美的山路,要边走边听、边看边想,然后在经历困惑和焦虑,经历释然和喜悦后成长。

一、“磨”课前准备

磨课其实就是教师根据一个既定的主题,选择一个教学内容备好课,然后由同一个教师给不同班级的学生上课,或者由不同的老师执教相同的教学内容,或者由同一个教师就同一个内容上两遍或者更多遍,这些都是不同形式的磨课,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磨课,我觉得教师都必须先在课前的准备,上花点时间,课前的准备是磨课的第一环节。“磨”课前的准备,通俗地说就是教师在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查找资料、翻阅教材、学习他人的优秀教案等,然后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者的总的设计意图取长弃短,拟定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方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有关花朵为什么会呈现红色和其它一些颜色的科学知识,因此在准备阶段,我首先搜集了有关作者贾祖璋的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这位科普作家,接着从两个大的方面去寻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资料,一个方面是大自然的杰作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一个方面是人工的改变。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通俗而透彻地说明知识,还不失趣味性,所以我还准备了一些有关说明方法的资料,分别讲解分类别、列数字、做诠释等常用说明方法。这样一来,由于准备得比较充分,学生能够轻快地掌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多种原因,另外也习得了几种说明的方法。

二、“磨”重点难点

教师磨课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细节之处,就是要能够轻松有效地突破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教师要兼顾教材的特色,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达成,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情等,就那上面说到的《花儿为什么这样好》这篇课文来说,这是一篇科普性质的说明文,第一次试教时我也是按部就班地把教学重点仅仅放在传统的科普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上,后来在和其他教研组的老师一起探讨、琢磨这篇课文的教学重心时,得到了很大的启发。科普说明文千万不能当做科学课去上,把教学重点仅仅定格在科学知识的传授上,科普说明文要上成语文课,传授科学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目标,了解说明文的基本说明方法、掌握说明文的遣词造句才是关键之处,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解说明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和掌握说明文的遣词造句上。选择这个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的语文素养。

三、“磨”设计理念

教师设计教学案例时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预案,磨设计理念就是就是搭建教案设计的理论依据,然后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设计的理念既包括整篇课文的总的设计理念,也包括每个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理念。一般的教师在备课时是想到哪里就备到哪里,没有什么设计意图,其实这一备课环节是备教学设计的重头戏,在弄清自己的设计意图后才能打好有准备之仗,撰写设计意图的过程就是促进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活动有机链接的过程。还以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为例,设计教学方案的意图首先是对“事理说明文”进行复习、总结和提升;其次通过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和汇报等,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此类说明文的特点,明确此类说明文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等,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另外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严密而准确,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这比较重要的一点,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分析和写作说明文。

四、“磨”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其实就是课前预先设定的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流程的协调完美是达成有效教学的关键,如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时,由于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创作的背景离如今的学生非常遥远,如果不跟学生介绍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于是再找来了宗璞的《哭小弟》这篇文章,让学生课前阅读,让学生提前了解背景,为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打好基础。真正上课时通过图片自然地导入,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课前学生已经提前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所以课上学生在整体感受文本时还是比较轻松的,能够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表达中了解到学生对文中的理解水平,同时也巧妙过渡到对紫藤萝的印象教学环节,在细细品味中感受紫藤萝的美丽,整节课都能够给人以流畅自然的感觉,不能不说是“磨”教学流程的功劳。
所谓的“磨课”,除了上述各个方面,还要磨教学反思、磨教学评价、磨教学时间的安排等等,“磨课”就是再三磨合,相互切磋,旨在努力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我希望所有语文教师都能够形成“好课多磨”的意识,在“磨砺”中积淀自身的教学智慧和专业素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