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施教体育教学主体间性走向及其施教对策

更新时间:2024-01-07 点赞:7406 浏览:243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体育教学范式的嬗变: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相结合,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高扬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形成了主体性教学范式。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有助于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个体差异,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主体性体育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主体性教学理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性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主动参与策略,即构建学生的主体活动,利用体育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能力;探究合作学习策略,即基于实践活动的主体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差异发展策略,即面向全体,差异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潜在的能力来实施异步教学;体验成功策略,即引导学生在主体差异中自主地体验成功,在合作与竞争中体验成功。
纵观教育发展史,无论是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教师中心论”,还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都是单主体论教学,主体性教学中的“主导”和“主体”不是对应关系,师生之间的联系仅仅是“知识”这一纽带。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主体性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交往难以达到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目的,难以形成共识。因为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主体交往活动,而体育教学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身心交往活动,主体性体育教学往往容易导致师生关系产生“单向度”的交往,交往中双方不易达成共识。在主体性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中除了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比较注重主体间交往,其他课堂策略均将关注点集中在学生单向主体性上,忽略了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以及学生主体间的交往活动。
主体间性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所谓的主体间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主体间性范畴的具体内涵是人作为认知主体、生存主体、主体、实践主体超越自身界限,涉及同样作为认知、生存、、实践的他者的方面和维度。”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嬗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体现了后现代社会对人性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后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具有主体性的人的交往过程与人对物的改造过程截然不同,必然走向主体间性。教育作为促进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必将实现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中教师主体到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再到主体间的必然发展,新体育课标强调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双主体关系,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体育教学必将走向主体间性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主体间交往活动,教师不能仅仅将学生看做接受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对象和目标。师生主体间交往的目的是达成共识,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更要掌握与人相处的智慧和能力。主体间性体育教学倡导平等交往、主动对话、双向互动、相互理解、情感交流,是对主体性体育教学的丰富和发展。

二、我国体育教学存在主体间性缺失现象

1.原创论文www.618jyw.com

学生主体性的异化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
传统体育教学由于过多关注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而遭到批判,而目前的主体性体育教学却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于对“主体性”的片面理解,导致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和学生主体性的异化。体育教师往往将重点集中在形式上,即注重营造课堂活跃气氛,片面追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在教学内容选取上逐渐偏离了教学目标,“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有的体育教师大力提倡发挥学生主体性,使自己的体育课堂成了对话的表演;有的体育教师主导的探究合作学习策略,导致知识技能退居次要地位。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的体育教师只追求表面的效果,甚至用发展的数量代替发展的质量、用发展的形式代替发展的过程,以至于既无法完成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任务,又无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2.对学生主体性的虚假认同导致教学实施偏离主体性

由于我国的体育教学长期受到科学主义课程范式的主导,大多数体育教师对体育课改持集体无意识的顺从态度,在其内心无法产生变革愿景,在实践中更多表现出虚假认同。为了体现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视,大多数体育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课程。但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机械模仿,使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从而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的教师对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体现学生主体性等理念流于形式化甚至仅停留在口头表达阶段,教学实践中依然秉承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范式。有的体育教学为了迎合学校的要求,花大量时间打磨一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公开课,目的仅仅是应付学校检查。由此主体性体育教学长期停留在了理论阶段,缺乏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完善。

3.师生主体交往的异化导致难以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主体间性的缺失,不仅阻碍了新课程改革,也成为了制约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主体交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整个班级学生,由此将学生看作一个抽象的整体来施教,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体交往被异化为“个—群”交往。学生的主体性被班集体所遮蔽,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群体印象”,常常认为“某某班级积极性不高”等等。加之,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使得师生之间变得逐渐疏远。而主体间性体育教学作为师生之间认同趋于一致并获得共同发展的交互性实践活动,既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又可以使师生融洽、和谐相处。
4.体育教学的工具性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 摘自: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