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手段应用媒体手段探索和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8765 浏览:341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纪,我们更深刻更真切地感受到高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无论从思想理念、性质目标、评价标准还是具体操作策略都处在思辨更新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电化教学手段,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契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它把声、像、文字以及教学程序反馈系统融为一体,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并把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层层剥离,有着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一、摆脱思维定势,形成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萌动。电教媒体在发散思维创新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讲述《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先放了一段录像,有拱形的赵州桥,有弓形的薄壳层顶建筑,有弧形的桥墩,然后教师又制成一张投影片来说明拱形、下弓形、平面三种不同形状面的受力分析图,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拱形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既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又明白了这样一个真谛:认识过去才能创造未来。这种发散性思维方法就是要求我们考虑问题时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奇,才能不断提高创新的水平,而电教手段帮学生恰切地揭开了这一奥秘。

二、强化“三度”训练,变“苦学”为“乐学”

1.广度
学生的语文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唯一的途径就是训练,而训练过程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使大量经过优化筛选的信息以有序的状态进入课堂,摆脱经验主义的随意化倾向,使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辐射面,变原有的少数学生训练为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解决语文课堂因容量大而训练难的问题,促成课堂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如在教学《雷雨》时,教师一反传统,在学生大体感知剧本节选内容后,要求其参照注释和预习提示思考课文着重写了几个角色,相互间发生了什么,尝试着在事先发给的投影片上用箭头作图说明,教师通过巡回指导,选择不同的图示投影,及时进行对比评说,然后鼓励学生同桌交流作图思路并相互解说,让学生分角色四人小组进行练读。初步悟读后,教师利用录音范读(或播放电影剪辑),并结合课文内容顺利解决了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二题,最后以学生分角色表演结束。
上述教学活动,教师借助教学媒体,致力于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用想想、画画、说说、读读、评评、演演的方法,变教师过多的分析讲解为学生自己分析、比较、综合与整理,为学生的及时反馈提供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充分照顾到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各项训练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不知不觉落到了实处。
2.深度
思维的深刻性要求学生细致地阅读,深入周密地思考,准确地把握文章要义,恰当评判,以获取新见解。这样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自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进行联想和深入挖掘。
《七根火柴》中有这样的描写:“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这段话虽只有寥寥数语,却蕴含着丰富的涵义。而学生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认为只有七根火柴,无名战士却数了很长时间,只能说明他病得很重,身体已极度衰弱。这种理解无疑失之肤浅。对此,教师利用电影片断,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联想有关情节:长征路上因缺火只好生吃野菜、干粮;无名战士被雨淋了一夜;无名战士忍冻受饿,深知生命垂危,却拒绝战友递给他的青稞面,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这样通过整合贯通,学生对“数了很长时间”这一细节的认识有了突破,悟出了深层意蕴,是突出火柴在长征路上的重要作用,展现了无名战士崇高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电教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新信息、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而自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揭示知识内容实质的目的。
3.密度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知识不断地增加,课堂摘自: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教学要求在单位时间内能进行更多的信息传递,运用传统手段很难做到,而电教媒体却能较好地完成,同时又可以把知识讲透讲深,从而增加了课堂密度,增加了对单位时间的利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全面发展的机会。

三、消除认识误区,发挥电教功效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电教媒体有其独特优势,不可避免地也有缺陷,过多地依赖于它,势必使语文教学变成一个机械僵化的模式,以致舍本逐末,事倍功半。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运用电教媒体手段,尚需澄清诸多模糊甚至错误认识,从而真正发挥其功效。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起促进作用的辅助手段,为物所役喧宾夺主固不可取,但因噎废食,弃之不用更不好,毕竟它是为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方能显示其魅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