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挖掘生活素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更新时间:2023-12-29 点赞:33944 浏览:1501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一生发展的基石,它离不开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更离不开学校教育。它不仅是班主任、语文老师、品德老师的事情,而且是我们所有科任教师的共同责任。只有抓住学科中有特色的教学内容进行渗透,学生的养成教育才会形成合力,教育才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下面是本人结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材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几个教育片段,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数学育人的“点睛”之笔。
“能追上小明吗?”是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节应用题,其中的内容如下:
小明每天早上7:30从家出发,他要在7:50之前赶到距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中途追上了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
(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分析:当爸爸追上小明时,两人所行距离相等,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画出线段示意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就很清楚了。进而求解、归纳、拓展训练。在课后小结中老师点拨说,我们收获哪些知识?还受到哪些教育呢?周围几个学生的语言引起了我的深思:
生1:当家长真的不容易,不仅要辛苦送书,而且可能要耽误工作受批评。——多么善解人意的语言。
生2:我们从小应该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养成认真的做事习惯,不能丢三落四。——观察图形多么仔细。
生3:小明爸爸边跑边叫,何不给小明打个电话,小明回头去找,两人都不耽误,岂不两全其美呢?——回答的既有现代气息,又多了好的设计方案。
生4: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偶然的听课机会激起了我的思绪,我们的课程改革不正是要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学科渗透,形成育人的合力吗?这样的素材不值得我们这些数学教师有效挖掘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仔细品尝了这一章中相连的几节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选取不仅都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素材,而且蕴育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鲜活的数学内涵。
日历中的方程告诉我们:切身去体验问题情景,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遇到一个数学问题不仅要善于观察他们的变化规律,而且要动脑思考他们的数量关系,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合理推广数学结论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我变胖了(既等积变形)启示我们,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既变形前后物体只有形状不同,而其它完全相同这样一个生活哲理。如相同的橡皮泥捏不同的人)
如打折销售中,学生通过认真学习与分析,不仅知道商家的利润是从哪里来的,而且了解了实际问题是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求解、解释结果的合理性,既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研究模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思路。
希望工程义演中,学生学会了遇到问题解答的选择性和思维的逆向性,从情感上认识希望工程,接纳了义演,才能倍加珍惜今天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乐于助人!难道我们的社会不缺乏这样的内容吗?
在教育储蓄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为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服务的,从而树立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热情、实事求是的态度、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也认识教育为什么优先发展的内涵,以及积少成多、不乱花钱、合理理财的良好习惯。
挖掘有意义的生活素材不仅是新数学课标的要求,更是我们数学思想教育的经典内容,通过上述几节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增长做人的智慧,努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严谨的生活习惯,久而久之,通过教师的精心培育,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也可一石激起千层浪,做到润物细无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