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文本走进文本试述以阅读开始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33887 浏览:1576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所谓“对话”,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已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合作探讨的、平等自主的、开放的多向交流关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迅速转变角色,既不能以传统教学方式机械地牵着学生走,也不能走入另一误区,以放任自流式立于一旁,学生怎么理解都算正确,那只能是浮光掠影,得其皮毛。长期下去,意见是多了,但文本的科学性,建设性就不存在了。因此,我认为,利用“四读法”,架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是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1 畅读,阅读教学的基石
畅读,就是让学生把文本读连贯、读通顺、读流利,它是初读的最起码的要求。那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或是简单的录音播放,我不赞同。学生真的一接触文本就能说出一二来吗?有的学生恐怕连字词都不认识,他能真正地感知到文本的大概内容,写的什么事,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讨论的话题或是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吗?有的学生连文本的大概内容都不懂,你能让他说出文本内容给他的整体印象,譬如感情基调吗?读,一篇文章前后读不到六七遍怎能教读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放手让学生多读几遍(课前就预读),读出点“味”来才行,才能真正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如:教朱自清的《春》,我让学生在课前就自读、互读,课上再读一遍,学生很快就能感悟到作者描绘的是“春”,感情基调是“爱(或赞美)”,教《阿里山纪行》,让学生从文本中感知阿里山的自然美、人性美,甚至可以用《高山青》来熏陶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美的感觉,从而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风光如画”,作者为何如此喜欢这里。可见,第一步畅读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也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重要环节,更是阅读教学的基石。
2 解读,阅读教学的阶梯
解读,就是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认真仔细地研读,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进而领悟文本内涵,提炼文本主题。这是阅读教学的阶梯。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活动是:(1)梳理信息。每一篇文章都呈现给读者很多信息,学生不可能把这些信息一一接受,有时还要借助外界信息来理解,这就要对提供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整合。(2)讨论质疑。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个性化的,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评等环节对文本讨论质疑,这也是我们阅读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没有疑问的课堂是不成功的。(3)提炼主旨。每篇文章教有自身的价值,赞美(歌颂)什么,或阐明某些道理(观点),或说明某一事物的特征等,使我们从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学,那么经过几次阅读后,我们就要让学生着手提炼主旨。
3 品读,阅读教学的支柱
品读,是教学中的重点,阅读教学的支柱。新课标中也强调要“品味作品中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无定法,我认为,“品亦无定法”,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去读,读出意境,不也是“品”的一种有效方法吗?“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就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独特魅力,感情的独特韵味。还文本一个本来的面目,还学生对话的空间与方式,不要总是千律一篇,让学生的阅读实践至始至终囿于教师的框框架架中。
4 比读,阅读教学的看台
新教材安排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优美的课文,学生接触到文本时顿时有一种清新感,一种好奇感,我们必须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探究思维。这是阅读教学的看台。比如学习《范进中举》,中举前与中举后有何不同,那么《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没有能中举,其结果又如何呢?“一句话,范进最终是‘一只脚’(你不见他发疯时丢了一只鞋吗?)走进天堂,而孔乙己是‘一只手’爬进了坟墓(你不见他最后到酒店喝酒有多惨吗?)封建的科举制度呀,你多害人呀,简直是杀人不眨眼,杀人不见血呀!学习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途径,考试只是别人赏识我们的一种方法,我们要学,那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或者说是为了多一个机会展示自己吧!我们现在教育制度是开放的,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摘自学生读后感)听听,让学生亲自走进文本,比较阅读文本,是让他们自己悟出文本的便捷途径,于情于理,哪一样不比老师单方传授好呢?通过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起创新思维的火花,何乐而不为?
诚然,要让学生自主的全身心地投入文本,它的一个重要前提应是教师首先走进文本。在文本前面,我们教是读者,是阅读的主体,如果我们整天只是忙于抄备资料或教案集,自己对文本一知半解,毫无个性化的体验或感悟,然后就套用模式:一读认字,二读说感,三读品句,四读小结,五读检测,看似教学过程有了,思路清晰了,但能充实课堂,能指引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实效吗?
因此,在教师深入文本的前提下,指引学生去读,才能架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才能让学生学会获取文本信息的方法,不依赖老师,不迷信文本,新自去读、去疑、去思、去品,学生才会乐学、善学,这样教者有所得,学者更有所得,“走进文本”这四个字也就真正落到实处了。摘自:学术论文网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