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深处让语文课堂向更深处漫溯学术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6024 浏览:19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每个教师都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那么,怎样让提问更为有效,甚至高效地帮助学生引发思维,使之向更深处漫溯,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呢?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自主阅读:课堂提问必需的前奏

孔子说:“不愤不源于:标准论文www.618jyw.com
启,不悱不发。”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立足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已进行深入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感悟时间。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爱如茉莉》,其中有这样一个重点段:
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我在教学这段话之前,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围绕圈画出的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并作适当的批注。过了一段时间,我让学生进行集体交流,谈一谈各自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看到学生已经走进了文字,我便抛出了核心问题:请仔细品读这段文字,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个个神情专注地研读起这段话,几分钟之后,便陆续地举起了小手。有一个学生说:“爸爸担心自己睡着了而不能更好地照顾妈妈,于是就紧握着妈妈的手睡觉,无微不至地爱着妈妈。这样的爱令我们感动。”有的学生说:“妈妈的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说明她很幸福,是这种幸福感动着我们。”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文中一个“探”字写出了阳光的温情,这样的温情也使人感动。
从以上的教学案例不难看出,语文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阅读的过程,对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时,教师再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才有可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思维的碰撞,展开深入的对话。

二、适度张力:课堂提问设计的关键

好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它必须给学生留有能动反应的空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依据本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设定出有适度张力的问题,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思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军神》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
“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
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从“紧紧抓住”“汗如雨下”“抓破了”这些词语读出了刘伯承在手术中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有的同学从“一声不吭”一词中读出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接着,我进一步追问:“假如我们就在手术室里,在漫长的三个多小时里,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有的孩子说:“我仿佛看到了医生用手术刀一刀一刀切除刘伯承已经坏死的眼球,而刘伯承咬紧牙关,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有的孩子说:“我仿佛听到了手术刀与盘子的碰击声,还有医生和护士急促的呼吸声。”
我接着追问:“当我们听到这一切,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又是怎样的心情?”至此,孩子们完全感受到了这段文字所应有的温度,那一个个入情入境的朗读,分明告诉我,他们已经读懂了刘伯承,读懂了这段文字,读懂了怎样描写一个人物的形象。

三、综合梳理:课堂提问价值的彰显

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具备一定的发散性,呈现出的信息常常零碎而散乱,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梳理的机会。
例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我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两位老人为什么而醉?”对此,许多同学作了发言,大致出现了这么几种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两位老人为眼前的田园风光所醉,有的认为他们为夫妇恩爱所醉,有的认为是为儿子的勤劳孝敬而醉,甚至还有的认为是为小儿子的天真顽皮而醉。
这些观点是孩子们从不同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需要进行综合梳理。于是,我先让学生自由小结集体交流的内容,再指名发言,学生讲得很精彩:“这么美好的环境,这么闲适的生活,这么甜蜜的亲情,即使不喝酒,两位老人也肯定会被深深陶醉,因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由此可见,学生正是有了这样梳理问题的机会,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培养了语言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提问实现更大的价值。?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