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革新能力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21675 浏览:959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显然,教育中的创造力是指后者。创造力最本质的涵义是“创新”。但历史课的创新能力是在学生了解基本史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形成。那么,在历史课中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抓住提问设疑与讨论释疑这两个环节,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提问设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一)提问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语言、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618jyw.com
,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生动地叙述能引起疑问的史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学生急于知道的是“五四”运动的过程,尤其是对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感兴趣。而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材料。为此,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首先,我引导大家回忆“府院之争”及我国派十五万华工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过程,着重指出中国也是个战胜国。然后,又着意讲解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提出了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从而取得很好的激疑效果。历史教学中的激疑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

(二)学会置疑,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中,如果从头到尾都是教师在提问,那么不用多久,学生就会养成如“饭来张口”般的坏习惯。因此,教师还应教学生掌握一些起码的置疑方式,使他们学会向自己置疑。置疑的方式很多,横向的、纵向的;正向的、逆向的;求同的、存异的;分析的、综合的等等。例如,关于“慕尼黑阴谋”的疑点,可以这样置疑:“《凡尔赛和约》不是规定德国放弃普遍义务兵役制吗?英、法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盟国出卖给德国呢?为什么说英法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就是层层递进式的置疑,更能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探索原因、主动认识历史背景。这种提问的质量较高,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二、讨论释疑,是引导学生步入创新殿堂的通途

(一)讨论解疑,深化史实、事件

释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才能充分展示的过程,更是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至历史殿堂的过程。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有疑到无疑,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英、法、美与德、日、意在二战前走上不同的道路?此问关键是说明它们是否经历过较为彻底的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风暴。英、法、美三国经历了这样的斗争,对旧的一套落后的东西破得比较彻底(尤其是美国历史上没有封建社会),因而资本主义与法制比较坚固、健全。这三国的法西斯势力尽管也蠢蠢欲动,但是成不了气候。而德、日、意三国历史上没有经历过上述形式的斗争,德、意是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全国后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是经过自上而下的不彻底的明治维新向资本主义转化的。这三国都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缺乏资本主义与法制,一旦时局动荡,法西斯势力就可能迅速膨胀,夺取或控制政权。通过这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对比分析,触及了历史问题的本质,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创造才能,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纵向和横向等多层面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讨论存疑,激励学生自主创新

“存疑”,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学贵存疑”,也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学海无涯,要不断进入新的境地,就必须常常“存疑”,保持浓厚的兴趣。在《“五四”爱国运动》一节中,有学生提出:“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撤销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样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不是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吗?为什么却说是反帝反封建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呢?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暂时还不明白“五四运动的胜利”和“反帝反封建的胜利”两者的联系和区别,那就让学生存疑。古语说“温故知新”,历史教学中的“存疑”与其他学科一样,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原有知识的反思从而不断产生探索的愿望,不断形成新的发现,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断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品质。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对古今中外重大史实了然于胸,并能融会贯通,从总体上联系把握。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同时,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去“发现真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