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术作品如何提高中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能力生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7027 浏览:216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伴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深入,作为一名顶岗支教实习教师,我身居教育事业的前沿,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义务教育的认识正在逐步地深入。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

一、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水平,成为美术教师们一直追寻的一大课题。

“通过学习美术,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指出学习美术的内容。这一点告诉我们,美术欣赏不单单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的技巧与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对学生美术技能的考查,分数更不是对学生所有能力的评定。美术课更重要的一大作用则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如何提高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呢?我将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亲自参与、联系实际生活、领悟文化意境等几个方面阐述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国家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增多,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渐完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在各中小学普遍应用,美术教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挂图讲解。多媒体影像的演示,产生对视觉、听觉的冲击,足可让学生们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欣赏和感受。例如,河北美术出版的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美术的世界》为一堂欣赏课,课本中的图示固定不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电脑多媒体,让静止的东西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窥视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细致的观察。而在欣赏其他手工制品、雕塑、建筑作品时,可以让物体旋转起来,展现不同的角度,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进行多维度的观察和感知,其学习效果必会事半功倍。而保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过硬的软件应用制作能力。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模式,根据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要求把教材所包括的概念、定理和例题等内容分成许多步骤,这些步骤可以按照初中教学的逻辑顺序排列,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来安排。同时要注意课件教学的教学性、科学性、交互性、集成性、诊断性等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声像并茂地呈现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提供良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利用多媒体提源于:论文资料网www.618jyw.com
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多媒体创建多种学习途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使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应注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对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便可以运用多媒体把抽象转化为直观,表现美术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更好地训练学生审美的意识和技能。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概念,还可以建立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学生亲自参与

新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它所要求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和思维进行思考和欣赏。然而每一个人的情感经历是不同的,学生们的生理现状、生活背景和对美的感受敏感度各不一样,因此想上好一节美术欣赏课是有一定困难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启发。首先,应尊重学生的感觉,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持不同观点者要有正确的态度,多鼓励、少指责,不应贬损,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们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从丰富的画面、形态中摸索出美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最后,鼓励学生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并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态度,在尊重学生个人喜好的同时,也要关注共同的正面价值追求。

三、与生活相联系

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艺术作品。从教室和楼道张贴的育人字画,到教学楼的建筑造型,到校园整体规划设计,再到城市中心广场的雕塑艺术以及热播影视剧中的服饰文化和动漫形象等,无不表达着美的寓意。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么什么是观察,又怎么去发现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艺术家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并把各种事物和形态表现为美的形象。罗丹曾说:“艺术大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所以,观察实际上是人们对当前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泥沙海浪,飞禽走兽,甚至锅碗瓢盆等等,都是学生观察和描绘的素材。引导学生用他们的眼、耳、口、鼻、手以及全身去感受,发现他们周围事物的形与色、位置与秩序的变化,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感受美的存在。
另外,美术欣赏课除了在教会学生叙述看到的作品、进行形式分析、解释作品意义以及在一定范围中评价作品优劣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积极地领悟作品的文化意境。美术作品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它是社会和历史的镜子。每一幅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创造出来的,同时还积聚了作者的个人性格、经历等方面内容。而理解一幅作品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还原到当时的背景中加以理解。例如,欣赏李桦的《怒吼吧,中国》时,必须将其还原到20世纪30年代全民族反帝救亡的热潮中去,作品表现了一个被紧绑和蒙蔽双眼的痛苦而屈辱的男人躯体,预示一个被压迫、被欺辱的伟大民族最终要怒吼和抗争的选择。同样,从作品中还可以看到作者结实明快的画风和苦心经营的处理,画面中人物饱含力量,右手即将拿起武器马上就要起身反抗的瞬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在欣赏设计雕塑《大连海之韵广场》时,我们必须了解到海之韵广场是大连八景之一,是由五根曲率不同的白钢管为主体所组成的雕塑。长19.9米,象征1999年9月是大连建市100周年;21只飞翔的海鸥象征飞向21世纪;50个大小不同的球体即代表原子结构,又寓意新中国成立50周年。其形态就像一条跃起的长龙,所以题名为“海之韵”。
中小学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体制下不可或缺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去立体化地体验作品,感悟生活美,开启高尚的心窗,引导学生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美术的神韵。
(责编 张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