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浅陋以庄子“不射之射”看当前我国教育技术之浅陋题目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33450 浏览:1489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庄子“不射之射”是一个“大全”,涵盖着有形技术和无形智能的技术,如“人术”、“心术”、“育人术”,包含着射礼、射艺、射义、射道,蕴藏着如技道、境界、功夫、神气等深厚的哲学意蕴。它是教育技术,更是教育艺术和教育智慧,是教育必须遵循的“道”。它是一把标尺、一面镜子、一块试金石,可以衡量、对照、评判当今教育技术,发现教育技术的浅陋、丑陋。它又是一剂良药,能够医治教育技术的沉疴,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庄子; 不射之射; 技道; 育人术; 教育技术
[] A
“射术”是孔子倡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技能课程,与我们今天的教育技术类似。近来,本人在搜集庄子“不射之射”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有两个意外的发现,使我感到错愕。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弓道”(射术或箭术)在日本各地高中和大学的持续升温,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弓道部。目前,全日本弓道联盟正不遗余力地把日本“弓道”推向世界,我们国内有两所大学(天津体院和北师大珠海分校)被“挺进”,他们自豪地说,日本复兴了源于中国的“射礼”思想。之二,1988年获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1989年获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荣誉奖的电影《不射之射》,编剧与导演竟然是日本人川本喜八郎。一个日本人,深谙中国文化的真正内涵,而国人却“有眼不识金镶玉”而无人问津。我们为日本能有这样的电影导演而惊愕!也为我们的无知而叹息!难怪著名学者陈丹青断言“中国的文化已断代”,甚至有人发出“中国的文化都鸟了”这样的耸人听闻的哀叹。
由此,本人不由地联想到南国农先生曾多次在各种重要场合,倡导教育技术应向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汲取智慧倡议的真正意义,更联想到《庄子》及其“不射之射”寓言故事的宝贵价值。无论在日本昌盛的“弓道”,还是日本人编导的《不射之射》动画电影的成功,二者都与庄子的“不射之射”寓言故事密切相关,尤其是《不射之射》动画电影,它虽然脱胎于《列子·纪昌学箭》,但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不仅形似,而且十分神似于前者。列子就是庄子故事中提到的主人公——列御寇,据考证,他是战国时期的郑国人。《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不过原文早已散失,现在我们见到的,可能是后人所作的,一般认为它成书于魏晋时期。由此可以推断,我们今天看到的《纪昌学箭》晚于庄子的“不射之射”典故,很可能它本身就源于“不射之射”。
我国古老的“射术”为什么在国际化、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日本能够盛行,而且他们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还能升华为“弓道”,上升到哲学高度?为什么一个没进入我们中国人法眼的《纪昌学箭》典故,被日本人独具慧眼,编导的电影能够获奖?为什么“庄子学说”总是遭遇“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它与教育技术有关系吗?对当今教育技术有借鉴意义吗?如此疑惑和好奇,迫使我们不得不深入到《庄子》原著中来领略探究。
“不射之射”是庄子在《田子方》中提出的。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当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
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箭,一见面就不无炫耀地向伯昏无人展示了高超技艺。他把弓拉满,然后在胳膊上放一个装满水的杯子,箭一枝接一枝连珠炮似地射出,箭无虚发,活像个“木偶”一样。但伯昏无人不以为然,他说:“这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当你登上险峻高山,面临万丈深渊,你还能这样射吗?”于是,伯昏无人把他带到怪石嶙峋的山崖之上,站在悬崖绝壁边,下面是万丈深渊,后脚跟悬空,礼貌地向列御寇作个揖,邀请他前来此地射箭。此时列御寇惊得汗流浃背,哪还有一丝先前的威风呢?伯昏无人说:“道德修养高深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神气不变,一如平常,像你这种样子,想射中目标,着实悬乎啦!”
一、题 解
看了这个寓言故事,人们首先会问,传统箭术属于教育技术吗?

(一)“不射之射”是古代教育技术

这个寓言是师生之间技艺切磋的教学故事,是典型的“师徒型”教育模式,它把箭术引入到教学中来,巧妙地设计为教学情境,师生互动,既是技艺切磋,又是心灵对话。在学生炫耀、自满之时,老师选择最佳教学时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不射之射”的精彩演示,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灵魂深处受到强烈震撼,也是一次心灵顿悟,他深感自己的不足,因此“御寇伏地,汗流至踵”,说明他心理早已心悦诚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显然是教育,也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技术。
今天,我们很难将“射术”当作教育技术,但在两千多年前,学校开设的“射术”,却是先进的教育技术,不亚于当今的计算机技术,动画电影 “纪昌学箭”即是有利佐证。

(二)“不射之射”是技术哲学

也许人们可能存有疑问,“ 射术”存在哲学吗?在不少人看来,射箭就是射箭,哪儿存在什么哲学?可见我们的思维已经“工具理性化”和普遍的西化。在古代的庄子眼中,“射术”大有乾坤,射中有道,道即哲学,不仅是哲学,还是最高哲学,它是宇宙、人类、技术的本源,是宇宙人生最本质、最根本的规律和总则。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不射之射”故事由浅入深,由技术到人,由人到教育,由教育到自然,层层递进,直至到“形而上”的奥妙无穷的“道”。庄子是辩证主义大师,在他看来,技术不纯粹是技术,它还是“道”,技即道,“射术”蕴含着大道。这就是庄子对教育技术的总体看法,即教育技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故事由“射”、到“射之射”,再高度抽象为宇宙间、人类技术间最本质、最根本的规律——“不射之射”,通过技术演绎的方式来明道、贯道,“不射之射”是庄子的技术方法论。日本将“射术”上升为“弓道”,就有浓厚的“不射之射”方法论的味道。
我们可以用哲学术语把庄子“射”、“射之射”、“不射之射”概括为“否定之否定”和“质量互变”、 “对立统一”等规律和方法,也可以把它用数学公式来表述:“ⅹ”→“ⅹ之ⅹ”→“不ⅹ之ⅹ”,ⅹ可以代替任何技术,且所有技术都是遵从这一总规律,沿着这个轨迹螺旋式发展成熟的,盖莫如此。当然,在庄子的时代不会用现代哲学术语和数学公式来阐述他的哲学观与方法论,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诠释,同时,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

二、 “不射之射”技术哲学内涵

“射术”既然是古教育技术,而且还涵盖“不射之射”哲学,简称“道术”。那么庄子的“道术”究竟有哪些独特的、重要的内涵呢?

(一) “不射之射”技道观

庄子技道观独到、深邃、高远,即便是今天也很难有人超越其项背。

1. 技以载道

庄子的“道术”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主义的。首先,它有一个坚实的技术——射箭,来作其阐释哲学的载体,古人形象地称之为“器”, 属于“射”的阶段或层次。有了这个技术作“道具”和依据,就有了人体能量的发挥与拓展,有了人的精神的不断超越与升华,有了“道”的形象展示的空间。
庄子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故事一开始就避开“射”的层次,开门见山、浓墨重彩地渲染“射之射”的精湛技术,不仅射得快,射得准,而且还在胳膊肘上放一杯水,一点都溅不出来,可见功夫之深。这个层次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射箭术(“箭”的层次),上升到“射之射”的更高层次,是“射”的一次扬弃,也是技术的一次质变。
“射之射”箭术超群,但不是用来追求实用功能——打猎的,而是把它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来体现其负载的教育价值,展现其艺术魅力的,是学生用来向老师汇报或炫耀自己进步的,是教学技术的艺术展示。
对常人来说,列御寇的精湛箭术已经是相当高超的了,但对于道术高深的伯昏无人老师来说,简直太小儿科了。他观摩后并没有对学生的精彩表演赞扬什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是“射之射”,还不是“不射之射”。为了引导学生更上层楼,他不用任何技术,不用拉弓搭箭,只是动动“神”,站在万丈悬崖之上,神闲气定(“神气不变”),展示了他的 “不射之射”功夫,轻而易举地降服了“射之射”,使得学生心服口服。
由此可知,庄子设置“射”只是一个起点,极力渲染“射之射”也并不是他的本意,其真正目的是通过射箭技术这个载体来承载他的“道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庄子的教育理念中,技术只是教育的“器”和手段而已,是“形而下者”,道才是“形而上者”,才是教育哲学的最高范畴,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所以他不断引导学生向着教育的最高目标前进。

2. 技以明道

庄子的“道术”是辩证的。它虽然强调“道”主技仆,道体技用,但承认技术的独立性、能动性及规律性,承认技术本身就蕴含着“道”,技中有道。
“不射之射”说明,技术不仅是载道的器具,还是“明道”的捷径和方法,通过技艺的成长、飞跃、完善等演示、阐释的过程,就是对“道”的“解蔽”过程,就是形象展示道的内涵,将道形象化的过程,就是一步步阐明“道”的哲理或规律的过程,更是教育技术哲学表达的过程。教育技术能够“明道”。

3. 技以贯道

庄子不惜笔墨铺陈渲染射箭技术,“醉翁之意不在酒”,众矢之的也不在“靶”,庄子一次次扬弃,最终“中”的就是“形而上”的哲学之“道”——“不射之射”,就是为了贯通道。到了这个境界,技术就是“道”,“道”就是技术,技道合

一、不分彼此。

庄子的“道术”告诉我们,只要反复摸索修炼技术,主动适应技术,进而掌握技术,经过否定之否定,就能够“得道”。列御寇的“射之射”几乎接近“道”,但它还属于“有待”阶段,与“无待”(自由)的道还差层窗户纸没点破。伯昏无人的示范已经“中”“道”、贯“道”,实现技术之道与“天道”合一,达到了尽善尽美。他对学生的指教,就是为了达到这个最高目标。由此看来,“道”是庄子教育技术的绝对、终极追求,庄子的所有技术无一例外地都在“中”这个“道”。 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说过,“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绝对的追求”, 看来与庄子心有灵犀志趣相投。

(二)“不射之射”境界观

境界也是哲学。所谓的境界主要指精神修炼方面的不断超越、升华,而达到的层次和水平。我国是境界论的故乡,在古今文艺理论和专家学者中广为倡导,庄子是境界论的鼻祖,更是其典范。该技术故事中包含有多种境界类型,且环环相扣。
就功夫而言,它由“射”到“射之射”,最后达到“不射之射”的最高境界,至此,根本不用任何工具或技术,就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是最高层次的善,也是教育技术的最高境界。
就哲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学而言,它由技术到艺术,最后达到“道”,由实到虚实结合(艺术),最后达到虚无的道,实现绝对追求和自由。大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哲学是“人的自由生成,对绝对真理和终极价值的追问,精神内涵的不断超越、陶冶与人的回归”。雅氏的哲学与庄子的境界论如出一辙。
就人才培养而言,庄子也追求境界,他提倡把学生从“常人”培养到“象人”(木偶),有艺术气息,最后达到“至人”层次。故事中的伯昏无人,已是得道之人——“至人”,是达到道的境界的高水平老师。列子的技术、功夫尚处于“射之射”阶段,作为学生也是相当优秀的了。但老师并不满足,还要把他培养成“至人”。所以他正在做的一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就是服务于学生精神内涵的超越,唤醒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沉睡的潜能,人只有不断超越其自身,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所谓的“真正、大写的人”,就是“至人”。优秀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三)“机事”横行 境界全无

我国经典《周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它本身就是境界论,与庄子的“不射之射”有相同的哲学韵味。从境界角度来看,我国教育技术界一直以来,紧跟在美国的后面,囿于狭隘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框框,把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孤立、静止在“器”的范畴之内,虽然加了一长串的定语“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看似热闹,但无法改变视阈狭窄、气量狭小的事实,是实用主义的典型,也是庄子极力反对的“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的典型,庄子形象地称其为“机事”。在“机事”毫无忌惮的肆虐下,教育最为重要的、最本质的东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被“机事”像黑洞一样、幽灵一样无声无息地吞噬淹没了。技术不能上升到教育的高度,不能相应成为育人的工具和手段,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技术,等同于形而下的“器”。
虽然美国04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有了变化,有了进步,增加了“符合道德”的定语,把教育技术扩大到了社会道德的范畴,但与“射之射”还不能相提并论,与“不射之射”也不是一个量级,根本不是一个层次。
“教学技术”与“教育技术”本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有本质差别。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教育人德智体全面发展。截至目前,教育技术界还很少有人意识到二者的差别。客观地说,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充其量只能称其为“教学中的技术”,勉强叫做教学技术也可,并没有成为真正的“教育技术”,原因是“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目的,效率、实用代替一切的现实,一点都没有改变,“机事”照样横行,基本没有将技术与道德、精神等联系在一起,没有将技术与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更没有人像庄子那样能动地、超技术地、追求精神自由地来看待技术、研究技术。就此而言,我国教育技术的层次还是相当低的,根本谈不上境界。

(四)“机心”太重 道之不载

“机心”也是庄子术语,也就是“功利机巧”之心,相对于“人心”而言的。正如庄子所说,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只知道“治其外”,泛指实体技术,而不知道“治其内”(人心),把掌握技术的人、人的身心,尤其是人的精神与自由抛在了一边,技术就是教育,技术就是目的,技术就是一切。一心只盯着效率,并为该目标不懈努力,忘却了对该目标合理性的质疑,排除了思维的否定性、批判性,由单向思维代替辩证思维,控制、操纵、分析、谋算充斥于心,充斥于教育技术界,“机心”上升为统治地位,思想情操、道德边缘化,致使人心退化和异化。
庄子认为“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技术之所以能载道贯道,不在于技术本身,关键是人,进一步说是人的神。神全了,凝练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出神入化,进入到道的境界,中道、贯道。就像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经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志的磨炼,心灵的觉悟,最终实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自然而然与道契合。与“圣人之道”相反,我们教育技术“机心”重重,见物不见人,是“愚人之道”,是技术霸道,正由于此,技术本来能够承载教育之道的功能、承载“内圣外王”的王道功能、承载“天人合一”的贯道功能被整没了。因此,受教育的人不仅成了没有灵魂的“技术人”,还在日益变成技术的奴隶,包括我们教育者在内,无人幸免。
哲人庄子似乎早有觉察,两千多年前就预言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不幸而言中,这番机理就是我国教育技术致病“机理”,这里的关键是这个“机”,是外在于人的物质技术。由此看来如何处理“人与机”的关系,就成为正确与否的分水岭。人把握了机,机就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的利器,使受教育者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高境界的人。机操控了人,它就成为霸道,机械、机事、机心、扰乱人心,神生不定,道之不载。当今的教育技术离教育之道、育人之道、自然之道渐行渐远,就是技术霸道(机心)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618jyw.com
造成的。

四、向庄子“不射之射”哲学借“药方”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作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把道家比作一个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当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或混乱,个人处于困顿时, 犹如人生病一样,要想治病,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本人将我国当前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四项,当然不止这些。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对症下药”呢?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必须到技术之外——即人本身寻找力量;解决中国教育技术的问题,必须到中国灿烂的哲学思想中去寻找。实践证明“洋为中用”这个药方现在是不管用了,因为他们也已无能为力,不得不将眼光转向东方,转向道家,这叫“东学西渐”。一味地“洋为中用”无疑是“以火治火,以水救水”,无疑是火中取栗,因此,我们只能另辟新路,走“古为今用”这条路,从庄子哲学中找药方。

(一) 摒弃“形而上学”技术观,尊崇辩证技道观

“形而上学”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技术观、世界观,是思维方面的问题。“心病还要心药医”,医治此类问题,主要是开处开窍、醒脑的药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庄子的辩证的技道观正是这样一剂良药。事实上,不仅欧美的不少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就连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也从中的得到了不少的甜头。我国是技道观的故乡,何乐而不为呢?

(二)摒弃工具理性,大力倡导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是一种畸形的方法论,要医治这类恶性膨胀的疾病,需要到庄子药店寻找“扶正祛邪”之药,庄子“射之射”、“不射之射”、“道”、“境界”、“神气”等价值理性的东西,就是此类良药,可以帮助我国教育技术祛除邪气,扶正价值理性元气。健康的教育技术观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对立统一。虽然价值理性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工具理性,但价值理性更接近于技术的本质,层次更高,我们“扶正祛邪”,就是大力提倡价值理性,扭转工具理性过度膨胀,消除工具理性独尊、独大、独霸的局面,促进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