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两个基本点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构建小学语文大课堂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36942 浏览:1636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教学的最终价值指向应该是提高人的人文素养,而语文教学属于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它的价值指向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坚持 构建 大课堂
语文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的教学就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达到教学的最终价值指向,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这种思考,新课程实施中,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形成语文大课堂的教学格局。通过语文大课堂的建构,使学生沐浴在语文教学的清新空气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具体内容

一个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是课堂教学惜时增效,二是课外资源绿色滋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养。
其一是课堂教学要借时增效。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我们要研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学习,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课堂教学,夯实学生应具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基础,改变“课堂教学效率低,课外师生补课忙”的现状,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时间。要做到课堂教学惜时增效,就要结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学的实践性研究,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反思,探索有效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其二是课外资源绿色滋养。语文的特质是语文存在于生活之中,语文存在于书籍中,语文存在于各种媒体中,语文存在于人与人的交流之中,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由于语文这一特质,仅靠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滋养学生。
所谓课外资源,指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所谓滋养,就是要使课外的语文资源,如春雨润物般自然、悄无声息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种滋养虽是隐性的,但恰恰是人的发展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所谓绿色,即学生有学习兴趣(乐意学习),有学习觉悟(自觉学习),有学习能力(能够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就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功利地、 “被污染”地去学习。在这种绿色滋养过程中,学生视学习为成长需要,视学习为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轻松学习,快乐生活。
确立大课程观,构建语文大课堂,符合语文自身的规律——语文存在于人的生活之中,与人的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生活即教育”,同样, “生活即语文”;符合新课程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课内课外结合,就会使学生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并因此终身受益。

二、建构语文大课堂的原则

语文教学的资源就像珍珠一样散落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蕴藏于每一篇经典文章之中,我们如何以课程观来予以审视、采撷,使之作用于我们的教学呢?可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保底性原则。所谓保底性原则,是指在建构语文大课堂的过程中,必须首先保证国家规定的语文教学任务得以完成。关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任务,国家制定了语文课程标准,编有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我们的教学必须首先要遵循课程标准,以教材为基本的教学依据,认真实施教学,保证这个底线扎实稳固。
(二)自主性原则。在教学中,许多学校、许多教师表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所以,在建构语文大课堂过程中,各学校、各位教师可以充分体现自己的学科特色,在继承本校、本人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再赋予教学新的内容。
(三)快乐性原则。语文素养的提高,首先就要唤起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诱导学生将“语文”融入自己的生活中甚至生命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大课堂的实施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不能以牺牲学生对语文乃至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为代价,而“强硬”地实施语文大课堂,那样,将得不偿失。
(四)有效性原则。建构语文大课堂就是要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实施语文大课堂的过程中,无论是第一个基本点——课堂教学,还是第二个基本点——课外资源的绿色滋养,都要研究有效教学方法,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注意提高每个教学环节的效果。
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语文大课堂中,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而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应当结合自己的教学,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研究,指导自己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要在教学中进行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性研究。目前,中国不缺教学理念,对教师来讲,缺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的确如此,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经过各级培训,对新课程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加以运用。实践探索中,有收获,有成功的喜悦。但是,反思现在的教学,尤其反思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有时课堂呈现的教学状态和新的教学理念有很大距离。也就是说,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落差。减少这种落差,就需要提高我们将理念向实践转化的能力,研究具体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熊丹. 我们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J]. 小学教学参考,2009(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