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法例初中语文性学习策略例说结论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19038 浏览:836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外,还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著名的法国教育家、哲学家、生理学家笛卡儿说过"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教给学生探究方法是实现探究学习的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例说
1002-7661(2013)08-252-01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其目的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有效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外,还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著名的法国教育家、哲学家、生理学家笛卡儿说过"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是实现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抓一点
对文本的探究可以是任何一个有疑惑或兴趣的点,如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修辞、一种表达方式、一个人物、一个情节等等,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思考,以求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当然这个点可大可小,角度可以是美点赏析,也可以是疑点剖析,可以是误点辨析,也可以是争议点分析等等。如《愚公移山》一文中有一个情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也就是说,愚公移山,除了愚公全家人以外还有一个孀妻之“遗男”。一般人认为,“遗男”参加愚公移山的行动,说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但是如果再进一步探究,那么我们就会想,既然愚公移山的行动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618jyw.com
受到了众人的拥护,为什么全村的成人却没有一个参加愚公的行动呢?一个不懂事的小孩“跳往助之”是不是说明愚公的移山行动是天真之举呢?愚公移山如果不仅仅是为了一家人的利益,为什么不动员全村的人一起参与呢?常言说的好“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由此可见,愚公移山没有村里的成人参加,是说明愚公移山不得人心,还是说明人们对愚公移山的行动不理解呢?如果学生能这样有理有据地探究下去,学生的思维一定会出现灵活、开放、创新的态势并从中得到收获。
二、归一类
以课文的某一知识点为发端,引发搜索,连类相归,将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归结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板块,使之有一个较大的覆盖面,从中得出一种规律、一种方法或一种理论,并把这种规律、方法和理论再运用于实践,形成能力,以解决语文实践中的相关问题,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就是 “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如有关环境描写的归类。
《孔乙己》的环境描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作用是衬托悲凉气氛。
《我的叔叔于勒》的环境描写“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阴暗的景物衬托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七根火柴》的环绕描写“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霎时把天空遮得严严的,接着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会遮没了…”作用:展示人物活动背景,衬托人物的高尚精神,为人物的英雄行为作铺垫。
通过以上资料的收集,从中总结出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某种心情;渲染某种气氛;展示人物活动背景,为人物活动作铺垫等。实践运用:某市某年中考题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道间尽是些裸露的石子。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新,偶尔几声鸟叫,让人好不惬意”一一为后文这位父亲挑担子的艰难作铺垫,渲染愉快、和谐的气氛。
从归纳一个规律的角度去收集资料,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知识性、全面性,收集的过程不仅仅是让人拥有一组一组的专题资料,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搜集能力、分析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优秀的集纳往往就是极为实用的研究成果,并用以指导学生实践。在拥有一组一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进行抽象,归纳出这一组材料所表现出的规律;它完成了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所总结的规律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挖掘交叉的知识资源

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极为广泛,天文地理、数语物生几乎无所不及,若能引导学生与相关的知识学科联系起来研究,则会“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新课标语)。在《死海不死》中,人在死海中之所以“不死”是因为人受到的浮力大于人体的重力,从物理学中可以进一步得到解释。《大自然的语言》揭示的是“地球的五带”和“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地理知识,从地理学中可进一步求得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知识“陈述句和疑问句”中的正反问、是非问、特指问和选择问的四类疑问句后,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英语对疑问句的分类,寻找出共同特点,然后组织学生以“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之比较”为题,收集资料,开展探究,写出小论文。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这些“交叉知识”,“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新课标语),并以此拟定选题,让学生在探究中知其所以然,就能够达到“课标”所要求的“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初中语文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这一部分中指出:“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相互启发,不断探究,总结方法,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最有生气、最有魅力、终身受益的活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