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校生命教育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4193 浏览:9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回归生命教育本旨的必要性,提出构建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依托校园器物文化,开启生命的环境教育;开展校园行为文化活动,关怀生命的本真;传承优秀文化,回归生命的德性教育;开展政企社校文化合作,回归生活的实践教育。
[关键词]生命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87-03
人是生命的载体,生命是人的全部。人作为现实的存在,“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的引导下,追寻着人生命的历程:“人为什么而活”、“人如何生活”、“人活着的意义何在”。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关注个体生命和世界生命,强调对人的生存能力培养和人的生命价值提升的一种整全人的教育活动。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618jyw.com
育的最高追求。

一、文化对生命教育的解读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同生命的个体、社会群体息息相关。没有生命个体的物质活动,就没有精神存在;没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存在,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存在,也就没有文化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文化是自然个体生命“人化”的过程,即脱离兽性与原始蒙昧等状态,走向文明、自由的一个渐进过程。人用自己的劳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生命、理解生命,使自己走向“文化”,成为一种不同于自然物的“人”。因此,文化的状况直接构成人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人的社会系统按照一定的关系结合起来,由此形成的政治、法律、道德是具有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本身就是文化。因此,文化是生命个体和社会群体在实践的过程中,“由文化在一定的空间存在即同一定的人群相关的必然产生了文化的民族性,由文化在一定的空间存在即同一定的社会变迁相关的必然形成了文化的时代性”。只有把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贯穿于生命教育的全过程,才能使生命个体实现对“人为什么而活”、“人如何生活”、“人活着的意义何在”的价值追问,达到适应社会又超越社会,实现追求生命的一种永恒价值。

二、以生命教育为本旨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生命是人的全部,关注生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大学生中有悖于生命的现象、高校育人的生命本质、我国深层次文化转型的需要等,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回归生命教育的本旨。
(一)大学生存在有悖生命的现象。近年来,大学生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时常发生。他们对生命意识的淡漠,不仅是自己生命的终结,还是家庭和社会的悲剧与不幸。大学生轻视生命、摧残生命的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传诵生命的气息”。高校教育应该高度关注生命,把教育与生命联系在一起,使生命教育成为教育的内核。因此,校园文化应该承担起熔炉的身份及职责,在高校大力推进人文成果,建立起一套由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组成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文”化“人”,使大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高校育人的本质要求。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育人的出发点是人的生命,关注的是人的生命、人格、价值生成,以及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离开了生命教育,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本真。从根本上说,生命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球教育的关注,从最初的认识“学会生存”(1972年)发展到“学会关心”(1989年)、“学会理解”(1994年)再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1999年),深刻揭示出教育不仅是满足人物质需要的手段。还应当是致力于“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高校,只有承担起唤醒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育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全的人,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三)我国深层次文化转型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使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生活领域、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人们对精神的维护有所淡漠,某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衡与诚信缺失的现象,部分社会成员出现人生观与价值观扭曲。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是对“个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尊重与呼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升生命存在层次为目标,使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进入到一种新的关系形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始了我国深层次文化转型,掀起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它将改变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生存方式,回归生命的本真。因此,担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高校,应以生命教育为本旨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三、生命教育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同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三个关系相对应或相联系地存在着器物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生命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把校园器物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与人的生命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连接在一起,以政企社校文化合作为平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学生生命个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依托校园器物文化,开启生命环境教育。凸显大学文化内涵和办学特色的器物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之魂。学生置身其中,无形的力量会油然而生,被赋予了生命意义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景点都会产生震撼力,环境有了生命力,它将不断地激励每一位学习者,甚至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一生。各高校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开启生命的意义,关键是要赋予校园器物文化以神韵,营造一种积极上进的文化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