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探究小学科学中情感目标实践站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8607 浏览:330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情感态度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科学教学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中的人文内涵,积极创设课外实验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情感态度 小学科学 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情感态度正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是当今科学教育界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对科学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好基础。因此,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挖掘科学的人文内涵,逐步渗透道德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知道珍爱并懂得善待生命,逐步形成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科学教材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在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的养蚕活动中,笔者对科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进行了一些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通过养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走进教室,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包蚕卵,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是什么,有些孩子开口就问老师,有些孩子自己翻来覆去地看并猜测着,还有些孩子准备把它们捏碎了看个究竟,我便说:“你们手中拿的都是一个个小生命。”“啊!”孩子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觉得不可思议。我接着说:“这些都是蚕卵,请你们仔细地观察它们的外形。”孩子们个个都小心翼翼地拨弄着眼前的这些小黑点——蚕卵。在观察和分析了蚕卵后,孩子便认真地用课前老师要求带来的材料给蚕布置“家”,我很惊叹于他们的成果:有干净清爽的蚕盒,有画了图案的漂亮蚕盒,还有写满了养蚕窍门的实用蚕盒,个别孩子还懊悔自己准备的盒子不够精致,说回家要再做一个更好的给蚕宝宝安家。
案例分析与反思:责任感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它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他们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一开始学生对待看起来毫无生命迹象的蚕卵比较随意,当他们知道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知道那些就是即将出壳的小蚕后,他们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们很自然地产生了对脆弱小生命的呵护之情,也为接下去较为长期的养蚕活动奠定了情感基础,这一教学过程自然地激发了孩子们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心。
责任感是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通过一点一滴的教育形成和积累的,是在“做”中培养出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感的。因此,我们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注意发掘利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机会,从“养蚕”这种点滴小事抓起,通过日积月累,学生就能逐渐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

二、通过养蚕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孩子们的蚕都已经孵出来了。一节课上,我正在跟孩子讲蚕的“眠期”会不吃不动,并提醒不要把眠期的蚕误认为死蚕扔掉。这时,小黄猛地站起来:“哎呀,我昨天刚把一条蚕扔掉了,我以为它死了,我爸妈也说它不吃不动肯定死了。按老师讲的,它应该是在眠呢!”表情有点无辜,但更多的是无所谓。我正想说几句纠正下他的无所谓态度,其他孩子就七嘴八舌地在指责小黄了,我知道这时我已经不再需要多说什么了,小黄已经哭了。我制止了孩子们你一句他一句的谴责,转向小黄说:“你昨天还不知道蚕有眠的特性,老师相信学了今天的内容你会更用心地养好其他的蚕宝宝,对吗?”片刻等待后,他噙着眼泪重重地点点头坐下了。接下去的教学中孩子们个个挺直了腰板坐端正,期待我传授更多“养蚕秘笈”。之后的事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实证明,小黄养蚕过程可以用非常用心来形容,除了上课认真汲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外,自己还上网搜了很多养蚕注意事项跟同学们分享,俨然成了养蚕小专业户,同学们也一改谴责的态度,遇到养蚕问题还先向他请教。
案例分析与反思:《标准》中提出,教师应注意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让他们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提高养蚕的成功率和上蔟率并不是教师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养蚕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实践和探究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探究知识的动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自愿地去探求和应用知识,使他们成为学习科学的主人。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通过开展“养蚕”这样的课外实验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这既帮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通过养蚕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

“老师,我的蚕宝宝结茧了,他们在不停地吐丝,不停地吐。”
“老师,我的蚕蛾出来了,太神奇了!”
“老师,老师,产卵了,你看,我们的蚕蛾产了好多卵。太厉害了!”
“我的蚕蛾死了,我哭了。我觉得他们太伟大了,我看着他们把自己一点一点结进茧里,经过漫长的等待羽化成蛾,最后不吃不喝,交尾产卵后不久就死了。虽然我给我的蚕宝宝,蚕蛾都拍了照留念,但我还是想念它们。”(以上摘自孩子的养蚕日记)
案例分析与反思: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看着蚕的结茧成蛹,羽化成蛾,孩子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看到蚕蛾交尾产卵后的死亡,孩子的感伤正是对生命的一种悲悯,同时也认识到了生命生长的自然规律。学生在亲历“养蚕”的过程中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进一步了解生命,感受生命,体味生命存在的价值,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在科学教科书中包含许多生命教育的素材,一些直接与人的生命相联系的内容,完全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素材,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在新的《标准》中,情感态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被明确提了出来,这既是对过去教学经验的总结,更是教学理念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和不懈的追求精神,成为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
(责编 张亚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