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细微倾听文本发出细微声音信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13471 浏览:573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细读,是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要素文本细读,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读,进而揭示作品主题。它是细密地研究文本的上下文及言外之意,是一种深入研究文本的阅读方式。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细品慢读文本。

一、反复诵读

读始终是学习语文的一扇最重要的窗口。古人说得好:“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古人又有一种读书方法,叫“素读”。 这种方法是不追求讲解的精深透彻,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来,把作者的思想吃透,在反复的朗读中自悟自得,可见,反复诵读的重要性。我教《窗》这篇文章,就设计了细读课文的环节: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出令你最意外的情节。读出令你最感动的情节,读出令你最气愤的情节。引导学生“读”上下功夫,能使学生在读中了解文本,并在反复诵读中读出了文本的形,读出了文本的情,读出了文本的神。

二、品味词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理解词句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效果”。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透过字面去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密”或“故事”,揣摩作者的思想。我在教《紫藤萝瀑布》时,设计让学生寻找美点的环节,同学们找的都很好,赏的也很精彩,这时有位同学找到“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么一句,她赏出了作者对藤萝的喜爱之情,我紧追了一句:“从哪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呢?”“你觉得浅紫色的香味是什么样的?”学生不能回答。我立刻引导:“这种香味是那种扑鼻的浓郁的香味吗?”学生互相合作,说出香气是“是清新的、淡雅的”“给人以淡淡忧愁的”“闻了使人心神安宁”。我追问“作者在什么时候闻到这样的香味?”并趁机补充背景,学生能够领会到作者为何钟爱这散发着淡淡香味的藤萝了,因为它慰藉了作者的心灵,给作者心灵深处带来了安宁,这样通过一个“淡紫色的香味”我们就能揣摩作者的心境。一字一词妙不可言,需要我们慢慢的品,就好比喝茶,一口喝不出香味,需细咂慢品。

三、比较设疑

解读文本着眼于话语理解,词语选用的比较为出发点,指导学生通过多方面比较,加深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此外,小到标点符号的比较分析,大到在句式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比较,选择恰当的比较角度,就能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我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赏那轮明月,我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成“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枝也。”请学生找出与原文不同。学生立刻找出盖、如、影三字不同,盖有恍然大悟之意,如是比喻而影指竹柏之影,短短一句三处恰是东坡的匠心独运,如果改成前句则月光的澄清、皎洁、空灵无从表现,这一比,学生品味到原来一字一句都是作者的苦心孤诣。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详细阅读,从句子、词语甚至标点符号着手进行细致、精确的对比一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准确、透彻地细读。

四、细节佐证

教师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笼统地灌输长长的背景,学生很容易迷失自己要找的小目标,细节材料的提供有效的弥补了这一缺憾,越小的材料越能打动学生。在教《记承天寺夜游》品味“闲人”一词上,我采用逐渐补充材料法,引导学生解读苏轼。齐读完文章最后一段后让学生说说闲人的意思。针对学生的回答补充了材料一。
1.苏轼被贬黄州,无薪俸,租50亩荒地耕种养家。种黄桑,拾瓦砾(lì) ,盖学堂,“自笑平生为口忙”。
2.苏轼酷爱游乐,兴致来时,不避风雨。常自带白酒一坛,小菜几道,邀三五好友,登船听风观雨,吟诗作赋。
通过这一组材料体会文字表面的意思:闲情逸致,我紧追问,此时的苏轼真的如我们所见,是有着闲情之心的人吗?看坎坷经历的一组材料
材料二

1.21岁中进士,立下“致君尧舜”的宏伟大志。

2.38岁任密州太守,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3.43岁任湖州太守,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

4.45岁时被贬黄州,任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后再读文章最后一段,学生的体会更深了,那“闲人”背后是一份豁达、乐观的心态。
通过补充两组材料让学生自己解读“闲人”比我们教师硬塞给他们更有说服力,他们的体会会更深。

五、激发想象

古人有“言不尽意,立象显意”之说。阅读的显意,就是通过想象,还原文本的生活情境,使文字表达的意象更加丰满,意境更加丰盈。同时它能让我们读者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原有的印象和积累,不断完善补充作家在文本中呈现的画面、形象,以体会文本中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还是《记承天寺夜游》,我开始设计了再回千年古寺的环节,旨在让学生描绘课文,我范读课文,并在投影仪上打上“10月12日夜,苏轼脱下衣服将要睡觉,此时一轮明月照进堂屋的门,我很高兴地起来……”让学生续写故事。要求学生补充人物心理,人物对话,外面的景物,借助想象让学生感知那一轮明月,那一位千古词人,感知他的处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初中部)
编辑/张俊英 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