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种谈语文阅读教学中五种对话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4879 浏览:147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简单的课堂问答是对话的一种,但师生对话绝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在课堂上的简单问答。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应是怎样的呢?或者说,师生对话应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以什么为前提呢?笔者认为,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应建立在以下四种对话的基础之上,即师本对话,师师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最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其中,师生对话是最高层次的对话。这共涉及五种对话,为了便于说明,图示如下。

一、师本对话

它是指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由教师独自完成的。教师在认真研读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参、阅读参考大量的教辅读物、进行大量的网上查询之后,凭借自身原有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等主观条件,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真实情感去解读文本。教师首先应和作者对话,从作者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整体把握文本中事件与人物的命脉。其次,教师应与文本对话,将自己全身心地融入文本中,作为文本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感悟、体验、解读,探究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体会赏析文本的艺术性、人文性和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作为研读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文本中,而且要读得进去走得出来,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将自身置于故事的情节中、人物的活动中、矛盾的冲突中,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患难,在激烈的事件矛盾冲突中感受文本内在的、深层次的、本质的东西。只有深入其中,与人物与事件同生共灭,我们才能走进文本,才能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事件人物的发展变化中把脉事件中的人与事,深刻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即第一次备课。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常规的字词分析、句段含义、语法知识、篇章结构、主题思想、文本的艺术特色等,教师都要认真准备。不过,这些都是表面的、外在的、客观的东西,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还要教师自己去把握。教师对文本有个性的解读、独特的感受,这也是在张扬教师的个性。教师要敢于突破专家学者的固有观点,敢于甩开教参,敢于提出与专家学者不同的观点,敢于自立门户、自成一言。

二、师师对话

这种对话形式可以源于:科技论文www.618jyw.com
是说课,也可以是集体备课,还可以是两三个人的随机讨论,它是同层次不同个体间的对话。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学历与学力、不同的人生阅历以及不同的生活感遇,因而对文本有不同的体会与感悟,师师之间对话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教教”相长,共同提高,老教师与年轻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可能互补性更强些。师师间的对话是必需的,也是上好一节课不可缺少的过程。师师交流时,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尊重对方的观点与看法,不可“文人相轻”,更不要强加于人,应求同存异,可以争辩,可以争吵,但不要一刀切。在师师对话之后,教师要依据对话情况及时调整教案,补充教案,进行第二次教学方案设计,即二次备课。

三、生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有效的、不走过场的生本对话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人地位。生本对话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在主动的同时,也体现出学生的独立性和内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依据自身的知识潜能,通过阅读文本、思考课后练习题、查阅资料等独自地完成对文本的解读,从而使学生用自己不太成熟的心灵去解读感悟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去体验矛盾的冲突,去悲欢人物的悲欢,喜怒人物的喜怒。通过生本对话,学生既要解决字词等表面层次作业(即原来的预习),还要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增长许多新的知识,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新的发展(其实就是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从而体会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与预习不同,预习是浅层次的、表象的、被动的,对话过程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深层次的、主动的。对话高于预习,胜于预习。生本对话具有新知的生成性。

四、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在形式上与师师对话类似,但生生对话的层次(通常)较低且与师师对话的目的不同。师师对话的目的是为了怎么教,生生对话的目的是为了怎么学。目的不同,效果也不同。不过应注意的是,由于现在的媒体很多,学生与教师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学生真的下工夫去进行生本对话,在某些方面生提出的问题很可能会高于教师,出乎教师的预料,超出师本对话、师师对话的水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要求教师要认真地进行师本对话、师师对话,否则上课时可能由于准备不足被学生问住而尴尬。

五、师生对话

这是语文教学中层次最高的对话,它是不同层次、不同地位的个体师生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是思想对话,可以是观点对话,情感对话,甚至可以是矛盾的尖锐冲突,师生双方准备越充分越具体冲突可能越厉害,教学效果可能会越好。在师生双方的思想大碰撞、情感大融合、观点大比拼之后,教学效果出来了,目标达到了。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呈现师生对话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抛砖引玉型。教师抛砖引玉,先将自己的观点全盘托出,作为靶子,供学生赏析批判,引出矛盾制造冲突,形成师生对话的焦点。学生可能认同教师对文本的把握,也可能出现师生之间较大的认同理解差异。这样,学生就能在讨论、赏析甚至是批判中,激发学习热情。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如经讨论后观点一致,教师可以小结;若有分歧,则求同存异,只要合情合理,不必强求一致。(2)创设情境型。教师根据师本对话、师师对话的情况,课前巧妙创设情境,提出一些有深度、有层次、有一定开放程度适合探究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供小组讨论使用。教师应本着一切答案都在文本中的要求,让学生多次反复认真地阅读文本,回答问题。通过回答问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观点、出乎于教师意料之外的看法,教师要保留。最后由教师归纳,师生共同完成师生对话过程。(3)身份互换型。在生本对话、生生对话过程中,学生一定会有许多的疑惑、问题,这些问题疑惑依靠学生自身的能力无法解决。此时,教师应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教师转换角色充当学生,学生问老师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教师面对学生的疑问、提问、质问甚至是审问时,应积极去回答,去为学生解惑答疑,亮出自己的观点。此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真正实现学生提高,教师进步。
此次对话后,教师应根据师生对话的情况第二次调整教案,即第三次备课,积极准备下一节课的师生对话。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师生之间不同形式的对话是广义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师本对话、生本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师师对话、生生对话,是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师生对话是师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因此可以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光是针对学生而言的,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作为教改的主人,也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也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否则,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将束手无策,会被轰轰烈烈的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所淘汰。
虽然我们说师生对话是层次最高的对话形式,但它并不是终极对话,在这次对话之后,师生之间可再次“重复”前面所述的几种对话,进一步提高各种层次对话的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
(责编 张翼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