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应用多媒体资源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小结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25261 浏览:1106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多媒体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0450-9889(2013)06A-0069-01
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改革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在农村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活动主要依靠教师、教科书、黑板和粉笔来实现,而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形式展现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手段,为师生提供了多元的、双向的、平等的、积极的交流平台。下面笔者谈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把分析课文、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作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传统的教学。其实,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如笔者在教古诗《寻隐者不遇》时,了解到诗歌是以“答”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但是“问”却隐含在“答”中。因此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答”与“问”的必然联系,笔者就把这首诗的教学重点确立在朗读和体会诗意上。在选取多媒体课件时,注重选取诗人慢慢向松树下的童子走来的FLASH课件,当两人相遇时,便播放童子的回答,而此时的诗人却是一脸的吃惊和木讷,但课堂上学生似乎无动于衷。于是笔者转而先让学生读,再让学生观看FLASH ,然后表演,学生此时恍然大悟:诗中有“答”,何以无“问”。笔者接着因势利导,让学生细读,慢读,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出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合作、探究,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他们不仅找出了诗句的“问”,还能流利地说出诗意。可见,恰当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形象逼真地展现文本意境,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很浓,学习过程轻松活泼,充分体会语文朗读中的乐趣,激发对语文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读的能力。

二、展现文本场景,启发学生思维

思维的创造性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训练密切相关。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抽象与理论的结合,还是艺术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在农村,特别是西部的农村小学,课文的很多内容是学生很难见识到的,例如《青蛙看海》一文,“海”对于学生来说,那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就能把“海”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还可以把“海”和“陆地”的平面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海”的大。而青蛙去看海,本来就是一件普通生活中的小事,教师提出:“青蛙怎么能看到大海?青蛙看到大海了吗?青蛙是怎样看到大海的?”《青蛙看海》的故事就能拓展开了。此时,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内容进行角色表演,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这样做既具体形象地展现了事物,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欣赏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精选课件,充分展示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农村小学,由于多媒体设备的配备不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正确地选择课件,才能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变成形象直观的、浅显易懂的生活化语言。对此,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和环境。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来辅助语文教学,选好课件,创设优良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时,笔者结合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借助FLASH再现当时童子的“答”而无诗人的“问”,启发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而自觉、主动地去诗文中找出诗人的“问”。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自己不但会问,而且也理解了诗意,更体会到了诗中隐者的品质。这种活泼的教学画面唤起了学生美的源于:论文致谢范文www.618jyw.com
情感,这种美的意境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也向学生展示了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
总之,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还极大地节约了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责编 黄鸿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