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前分析如何培养学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赞:22153 浏览:970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前幼儿教育是孩子们学业的启蒙阶段,此阶段应该将纪律性的培养、道德规范的树立、基础知识的学习视为重点,从而在幼儿思维中形成一定的纪律意识、道德意识以及学习思维。当前社会,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一直以来都会受到整个家庭的无限关爱,然而正是这些无限关爱有可能会转变成溺爱,继而为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提供温床。
关键词:学前 幼儿 教育 行为 习惯

一、学前幼儿教育的常见问题以及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学前幼儿教育的常见问题

当孩子们踏入幼儿园,就表示着孩子们要脱离父母无时无刻不在身边的生活环境。在此阶段,幼儿教师肩负着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由于新环境的转变,孩子们在此期间通常会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出于思想上的,具体表现为哭闹打架、欺负同学、搬弄是非、撒谎等;另一方面在于学习上,具体表现为上课开小差、注意力难集中、故意捣乱、不完成作业等。

(二)学前幼儿教育常见问题形成的原因

处于幼龄的孩子无疑缺乏对错的判断能力,因此幼儿的过错行为通常都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客观影响以及内部的主观影响。外部的客观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源于家庭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孩子在未完全踏足于教育前,行为举止等各方面的习惯都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其次是学校的教育方面,教师本身灵活教学方法的欠缺也导致孩子们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如对孩子恶言相向,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恶劣的。内部影响主要在于学前幼儿在道德认识上的肤浅片面与无知,幼儿们由于一直以来受到家庭的保护,所以从未经历任何的风雨,不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及对错分辨能力,十分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或行为的影响。

二、纠正学前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以感染幼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是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其中,道德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此同时对幼儿的道德教育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上不缺乏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典故,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等。尊老爱幼、明礼诚信等传统道德观念一直以来都是被中华民族视作人生价值观的标准,加强对幼儿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可以为幼儿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加强深厚师生感情的培养

当今,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此,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加以无微不至的照顾,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些在家中当惯了“皇帝”与“公主”的孩子们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继而缺乏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所以,幼儿教师应该同家长一样,注重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培养。在教师眼里,每个孩子应该都是单纯可爱的。每天陪在孩子身边,本就可以拥有许多与孩子亲近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发自内心地关心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来感化孩子。孩子们是最单纯的,相互关心并非难事。当孩子体会到教师的关心,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回应教师。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若要对幼儿的不良品德进行有效矫正,教师就需要对其共同特点予以充分重视,与此同时还要与幼儿的个体差异相结合,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总之,教师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所以,教师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充分了解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学习状况以及性格,做出细致的分析以便于采取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对幼儿的分层教育。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相互配合

教师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并寻求家长的配合。在家长接送孩子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促使家长充分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之能够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典范。与此同时,还要适当劝解家长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协助家长为孩子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五)加强幼儿自尊心及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自尊心以及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能够有效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缺点,并成为他们努力上进的动力。重视幼儿自尊心的培养来帮助其克服自身缺点的主要原因在于通过自尊心让幼儿形成对自我的重视,否则一味地批评与指责有时候会起到反作用,使幼儿渐渐产生“破罐破摔”的态度或其他对立情感。集体荣誉感培养是为了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对于一个集体存在的意义,重视自己的同时自然会不断地去完善自己。
总之,幼儿们的学前教育需要家长、教师以及幼教机构的共同努力,形成密切的配合,从而为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王倩.新时期学前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探索[J].新课程:教师版,2011(1).
张雪.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分析[J].2009(3).(责编 张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