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教学策略我诗赏教学对策学术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4348 浏览:120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诗歌赏析不仅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成了各阶段语文能力检测的一个要点,探索诗歌赏析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已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直面的话题。该文章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介绍了诗歌赏析的具体策略,为诗歌教学研讨指引了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诗歌;感受;美
1002-7661(2013)24-146-01
诗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语文新课标中,诗歌的地位尤显重要,它贯穿于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始末,对陶冶学生语文精神,形成语文素养,领略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新课标中,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对诗歌教学都有着共同的要求,即“诵读诗文,感悟诗文的结构美的同时,体悟内容情感,注重对诗歌的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由此可见,诗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不仅符合新课标要求,也是形成学生能力,应对当前教学考察的一个重要途径。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以来,我就把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作为古诗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加以落实。在不断地积累和改进中,我有思考,也有感悟,下面就“我的诗歌赏析教学策略”发表一些粗略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斧正。

一、从结构入手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和音乐美

从《诗经》开始,以吟唱为主的诗歌体裁,便主导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进程,而雄霸历史的诗歌也逐步形成了其体裁结构和吟唱韵律的特有格式,即成就了诗歌体裁的“建筑之美”和“音乐之美”,这使诗歌成为文学景区抢眼的景点。
所谓“建筑美”就是诗歌从结构上看来具有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的特点。在诗歌欣赏中,教师可从诗歌的结构入手分析句式,解剖构造;可从诗歌的发展入手,对比前后时期诗歌的特点;可从中国语言发展的趋势入手,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优雅的结构形式,从而形成对“建筑美”的感悟。
所谓“音乐美”就是从诗歌音韵方面来看,其具有音韵和谐、节奏流畅的特点。无论是民间诗歌,还是正统韵文,我国诗歌从来都是把音韵构造放在了诗歌写作的首要位置。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音韵特点不仅是诗歌的必要要求,也是中国诗歌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将形成学生文学欣赏的一种潜在品质,对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还要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的特点融合起来,如若孤立对待,无疑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对感悟诗歌文学益处不大。

二、从整体入手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有这样一种说法,“任何文学题材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同样每一首诗歌都承载着作者一定的情感,它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作者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往往把感情寄托在相应的事物之上,达到寄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一个成名的诗人,往往擅长于选择一定的意向构成一定的意境(换言之就是根据眼前的事物,进行加工组合成一个画面),而这个意境可以是所见的真实画面,也可以是作者通过想象或联想地加工而形成的场景——它可以是萧索破落的,可以是热烈宏大的,可以是凄凉伤感的,也可以是凝练庄重的,这样的场景寄托着或悲伤、或喜悦、或沉沦、或昂扬的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就应该把作者展现的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画面或场景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让他们真真实实领略诗歌的意境美,而不应该单纯的理解诗意,让这样的意境变得散落,从而肢解了诗歌的整体美。

三、从背景入手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在文学欣赏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和认识,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弄清作者从事创作阶段的内心世界,这样,在理解诗歌情感时,才会设身处地,从作者的角度去领略他的喜怒哀乐。比如,我们学习杜甫的诗歌,如果不从当时的环境出发,不理解作者为了不当亡国奴,拖妻带子四处奔波的背景,就无法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所以,只有强化了背景感悟,学生领略诗歌的情感美才能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诗歌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教学中,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认真思考,结合时代和环境的要求,落实诗歌欣赏教学的新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这颗明珠永远耀眼。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