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元素如何利用生活元素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27447 浏览:1221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用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难题,那么自然会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学习中解读生活,促进学习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素材;教学;策略
1002-7661(2013)25-076-01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思考

根据小学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知道,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自主性不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想方设法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以便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深入思考,有效的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可见,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紧密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让例题回归生活,回归实践,贴近学生,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开始,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景之中,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积极尝试和探索解决新问题,激发探索的动机。

二、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学生:在课下、生活中他们往往生机勃勃、蹦蹦跳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跳的,而一旦到了课堂上,就显得死气沉沉,面对教师的引导、提问,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在进一步做好教学引导之余,也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相关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课堂中来,以便能够加深学生的感知度,提升他们的亲切感,实现他们学习的有效进行。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只是提供机会、创设环境、启发诱导,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生活化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的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又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练习时,我先出示:有○个苹果,平均每天吃□个,可以吃3天,算式该怎么列呢?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指名汇报,结果有三种基本的列式方法:○÷□=3,□×3=○,○÷3=□。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里的○和□可能是多少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有规律的板书:6÷2=3 9÷3=3 12÷4=3 15÷5=3 18÷6=3 21÷7=3 ……问生写得完吗?你是按什么规律来写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参与生活化学习活动,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生活素材也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巨大资源库。特别是在农村,丰富的生活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意义。作为教师就需要我们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分析,以便能够更好的促进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活用数学知识的条件,要以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为手段,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灵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自觉性。为此,要重视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因素,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体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在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操场上桂花树干上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一位学生说:“求圆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了”。这时立刻有学生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的!”又有学生自言自语地说:“一定有计算的方法”。这时,马上有一生起来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周长,量出周长就能算出它的半径”。经过争论大家的讨论达成了共识: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大树横截面积。这时,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跑到操场上去量,去算。

四、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俗话说“学以致用”,笔者认为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只有将学习的知识真正的予以正确的运用,才是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运用,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同时通过实践的检验、运用,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好的实现他们的有效学习。比如在学习完速度、时间、路程的知识之后,笔者就引导学生计算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看谁算的准。于是大家都忙碌了起来,有的先算出自己的速度,再根据步行时间来算路程;有的直接使用皮尺进行测量;有的则用自行车的车轮周长进行测量;还有的用自己的步距进行测量……最后大家在经过几次的测量之后,用“平均数”的知识算出了较为准确的值……很好的完成了一项学习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实践活动,往往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崔 飒.小学数学生活化刍议.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刘爱东.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兼谈生活数学的教学价值.陕西教育.2005(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