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评价基于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04 点赞:6002 浏览:189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与高校学习资源深度结合,高校逐渐成为全社会优质学习资源的供应与整合机构。文章分析了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与普通网络学习资源的本质区别,结合多个网络学习评价标准提出“三同圆”结构模型,分三个维度建立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指标进行科学论证。对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有助于科学评判高校网络建设与学习资源结合情况,辨识其发展阶段,为深入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 网络学习资源;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
[] A
[作者简介] 康晓伟(1980—),男,甘肃兰州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学习资源评价、教育评价研究。E-mail:kxw723@bit.edu.cn。
一、引 言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发展,社会各领域的知识、技术与网络传播方式不断结合,产生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学习资源(E-Learning Resource)。大学作为知识创造与人才培养的聚集地,为全社会提供强大的学习资源支撑和保障。而在线教学、学术期刊网、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帮助高校形成了独特的高校网络学习资源(College E-Learning Resource)。与普遍意义上的网络学习资源相比,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不仅提升专业领域知识的传播半径与效率,形成开放、共享、交流的新机制,而且赋予现代大学新的职能定位。高校不再限于校园内人才培养、知识传授与科学研究的狭窄功能,而是逐渐衍变为全社会优质学习资源的供应与整合机构,成为推动学习型社会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发动机”。

二、高校网络教育发展情况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蓬勃发展,通过网络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持续攀升,教育部2002年将网络本专科学生信息纳入统计范围,2002年我国网络本专科毕业生数0.43万、招生数43.42万、在校生数108.22万,截止2010年我国网络本专科毕业生数已达110.55万、招生数166.37万、在校生数453.14万。8年间我国网络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授予学位层次、授予人数等指标经历了质的飞跃,规模迅速扩大。2002—2010年我国网络本专科人数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2002—2010年我国网络本专科人数变化*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高等教育类相关统计整理汇总
高校网络教育飞速发展得益于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迅速丰富,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1)与普通本专科教育规模相比,网络教育所占比重偏低。2002—2010年网络本专科毕业生、招生、在校生数占普通本专科人数比重一直低于25%,最高年份分别为24.76%、25.42%和20.30%,如图2所示。这表明网络高等教育尚未成为人们获得大学教育的主流模式,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虽然数量庞大、内容繁多,但准确性、系统性、全面性欠缺,不足以支撑高等教育知识传播的精准要求。(2)高校网络学习资源重要性与其学术研究地位不相匹配。网络学习资源的研究,多数是关于网络学习资源的技术、开发、应用、共享等方面,以及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创新学习方式的研究。对于高校网络学习资源内涵特征、资源效果的评价内容、评价体系构建等问题缺乏相应研究。
图2 2002—2010年我国网络本专科数占普通本专科数比重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高等教育类相关统计整理汇总
网络化趋势使国内外高校处于同一竞争舞台,准确、有效评价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科学把握其战略发展方向,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特征

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AECT)将学习资源定义为“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所有东西”;[3]赵明等认为网络学习资源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自导式学习,检索、鉴别与组织资源的策略是完成和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4]陈时见等认为广义网络学习资源包括各种网络数据库、相关管理、存储和传输软件、技术标准与协议等软件资源,以及借助和依赖的相关硬件设施资源,狭义网络学习资源指学习者能够用于网络学习活动的各种网络数据库。[5]曹艳认为网络学习资源是存在于因特网上的各种学习资源构成的知识组合,包括资源持有方(教师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学习网站以及其他网络资源。[6]吴砥认为网络学习资源是以数字化文本、图片、视频等在 Internet 上传播和 Web 上显示的形式存在,并作为资源实体被教学者所制作、被管理者所管理、被学习者所消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7]文献研究表明,陈时见对网络学习资源广狭两义的定义获得学术界认同,其他定义列举网络学习资源普遍意义上的涵盖内容与不同存在形式,对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特征没有予以充分解释。
作者认为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与普遍意义上的网络学习资源不同,它不是大量零散知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识在网络上的简单堆砌,而是一套系统、完备、精心组织的知识体系。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特征,即与普通网络学习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1)渠道唯一性,高校网络核心资源是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知识产出,是高校课堂内容在网络平台上的体现,知识来源不同于社会其他网络资源;(2)系统与完备性,大多数网络学习资源具有信息零散、无序、重复性高、真伪混杂的缺陷,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以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由高校科研人员筛选与设计,是准确、系统而完备的知识体系;(3)注重体验与互动,高校网络学习资源是传统课堂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传播,其本质仍是传统的,围绕知识“教”与“学”的互动,遵守“指导—发现—学习—反馈”的内在教育规律。

四、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一)评价意义

国内学者对网络学习资源评价的重要意义已有阐述,曹伟认为构建网络学习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的目的在于能够为信息的组织者提供判断资源可信度的方法,以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有针对性、有价值的资源来组织网络学习平台的知识库,从而更好地体现网站作为学习信息重要来源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可以为主动检索网络资源的学习者提供鉴别有益信息的方式,以缓解当其面对海量信息时所产生的“学习迷航和认知过载”等问题。[8]源于:论文封面www.618jyw.com
相比网络学习资源评价,作者认为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首先是针对高校网络知识、信息资源的一次盘点,弥补学术界缺乏专门针对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的缺憾;第二,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承载着衡量高校学习资源质量、高校知识工程“有形化”效果、学习网络平台利用便捷程度等各个学习环节的作用,有助于社会各方对高校的根本性学习实力的深入了解与比较;第三,突显网络学习资源对于高校声誉提升与知识传播的关键作用,促进高校制定有效的网络学习资源构建策略。

(二)评价原则

建立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除了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等一般原则外,还要特别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内容与过程兼顾的原则,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既包含资源内核的内容评价,也包括从无形知识到具体操作系统的过程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必须兼顾内容与过程,完整反映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全貌;(2)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现有客观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学习资源、转化过程与支撑系统的实际情况,需要考虑教师、学生、社会等各方对高校学习资源网络化的体验与感知,这些方面的指标包含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将主客观指标相结合,尽可能公平、公正形成评价结果;(3)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大学定位、类型、知识储备、网络运行等客观要素不相同,高校网络学习资源实际构建存在共性因素,也有各自特点,例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知识储备较一般大学丰富得多,而电子科技大学、邮电大学等通信类专业院校网络建设实力则强于其他大学。因此,评价指标需动态调整,体现不同类型大学网络资源建设侧重点的差异,兼顾共性与个性均衡的目的。

五、构建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维度选取的理论依据

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与传统教育资源评价类似,但由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特殊环境,又具有独特的评价标准,评价维度的选取主要依据评价标准。目前,网络学习评价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际标准为:(1)网络课件认证标准(ECC),[9]美国社会训练与发展组织(ASTD: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 Institute) 制定的网络课程认证标准(ECC: E- Learning Courseware Certification Standards)主要由界面、兼容性、产品质量、教学设计等四个维度构成,其中界面衡量操作系统功能的完全性,兼容性则表示课件与操作系统、相关应用的关系,产品质量反映课件的规范与正确性,教学设计衡量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线性质量(QL),[10]线性质量是由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和B1ackBoard 公司联合提出的,该标准包括学习资源、支持系统和评估系统等三大方面,含有体系结构、课程开发、教学/学习、课程结构、学生支持系统、教师支持系统、评价与评估系统等七个维度;(3)网络认证标准(ECS),2001年Lynette Gillis与适用专业委员会提出网络认证标准(ECS:E-Learn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s),[11]这一标准从可用性、技术性、教学性等三个维度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评价,可用性主要针对网络学习系统的方便性,如搜索、提示、视听资料质量等,技术性针对网络操作系统、课件运行顺畅与稳定性等技术指标,教学性针对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各方面提出评价指标。
我国对网络学习评价研究起步较晚,对网络学习领域尚未制定评价标准。学者余胜泉基于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提出网络教学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学生、教师、学习资源、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等五大维度,学习资源指教学内容、网络课件等,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则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考量,网络教学支撑系统涉及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技术性等指标,[12]该模型已获得学术界的广泛认可。高丹丹认为对网络学习评价从学习资源评价、学习支持平台评价和学习者评价等三个维度进行。[13]

(二)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三同圆”结构模型

结合国内外网络学习评价标准与模型,作者围绕高校网络学习资源,按照知识由内核向外延逐步传递的过程,选取学习资源、学习资源转化过程、学习支撑系统等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并为每个维度选取相应评价指标。作者假定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为一个复杂系统,上述三个维度对应三个子系统,分别是代表学习资源的内核层、代表转化过程的实现转化层、代表支撑服务的管理运行层,学习资源从资源内核层向管理运行层逐渐“外溢”,通过管理运行层向外界传播。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与影响,以逐层嵌套的同心圆形式组合,构成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三同圆”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三同圆”结构模型
“三同圆”结构模型中,资源内核层位于中心位置,是大学网络学习资源的内在源泉,是高校中信息、技术、数据等无形知识存量的集中体现;资源实现转化层是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桥梁,借助多媒体数字化手段将“无形”内核知识资源转化为“有形”知识,位于“三同圆”模型的中间层; 管理运行层是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具体实现方式,位于“三同圆” 模型的最表层,是有形数字化资源的操作系统,面向管理者与使用者提供资源的分类、检索、查阅、更新等体验式的网络服务。

(三)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指标构建

在“三同圆”模型的基础上,作者对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评价,每个子系统设置多个评价指标,达到全面涵盖学习资源、学习资源转化过程、学习支撑系统等三个维度评价内容的目的。

1. 资源内核层评价指标

资源内核层评价实际上是对学习资源的评价,主要针对教学内容、学习资料等无形知识存量,评价涉及资源正确性、系统性、时效性、资源素质等四个方面,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 资源实现转化层评价指标

资源实现转化层评价是对学习资源转化过程的评价,学习资源的转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将教师备课的课件、教材内容复制到网上,而是要遵循网络教学的特性,将书本学习资料、传统教师课件进行拆分、再组织,由于学科差异,转化过程顺畅程度与转化后效果各不相同,实现转化所需技术能否满足内容需求也是评价焦点,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3. 资源管理运行层评价指标

资源管理运行层评价是对起学习支撑与服务作用的网络教学系统自身的评价,系统合理性、安全稳定性、界面友好性等都是对一个系统的重要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六、思考与建议

对于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评价通常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虽然网络技术可以实时采集在线学习时长、在线人数、热门资源点击率等数据作为定量评价依据,但更多指标如资源正确性、资源转化顺畅性、
系统友好性等依赖于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其次,在数据处理中通过赋值法,将专家、教师、学生等用户打分数据转化为定量分析,但仍存在不可避免的主观性特征。
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对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对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评价随知识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积累不同时期的评价数据综合分析才能减少主观性误差;(2)选取不同学科背景的受众群体调研,通过学科背景多样化解决定势思维误差;(3)精确定位与定量分析网络学习资源的系统缺陷,分解影响因素,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措施,改善高校网络学习资源发展“满把抓”的局面;(4)知识是学习资源评价的核心,高校必须重视知识积累与基础研究,扩充学习资源容量,满足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对学习资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