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品德用“生活”引领品德与社会课生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31749 浏览:145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 生活实际
0450-9889(2013)07A-0088-01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般来说,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一、结合生活实际,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活。因此,准备、设计每一节课都得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我们互通有无》一课,教参上目标大而全,从情感态度到行为习惯,从知识技能到过程方法,好像滴水不漏,但是不具体,操作性不强,而且有些描述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我校地处农村,经济欠发达,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不多。因此,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校学科教研组经过研究讨论,将其定位为:(1)情感态度: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出口和进口商品,了解外来词汇,知道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全球经济走向了全球化。(2)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活动,养成用开放的视野思考问题的习惯。(3)知识与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4)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了解、整理归纳,让学生了解互通有无就在身边,由来已久,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来临。
这样的教学目标,调查了解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具有操作性,便于实施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身边的玩具厂、水泥厂的产品都出口到亚、欧、美、非等地,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视、电脑和照相机等都有进口的,而且我们家乡的企业也有了“洋专家”。所有这些,学生由于亲身感受到,觉得亲切,课上学习的热情很高,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很快对经济全球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链接学生生活,活化教学资源

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步骤和方法。但是,教材“只是学生学习文化的一根拐杖”,不能把教材当做学习的全部。尤其是品德课的教学,更是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空洞地说教。
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在教学《天有不测风云》一课时,笔者及时地把玉树地震和冰岛火山爆发的资料补充给学生,在“天灾无情人有情”的教学中,笔者把2008年我校学生给捐款的照片做成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生看到自己捐款的照片,一个个十分自豪,纷纷表示要继续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玉树震区献爱心。同样是这一课的教学,由于有了我校学生的捐款事例,笔者就大胆地把南京孩子为新疆捐款的素材给删了。实践表明,联系学生的生活,活化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更好。

三、挖掘生活经验,组织有效教学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效教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尤为重要。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再现生活情景,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道德,提升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不说话的朋友》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说我认识的“朋友”。教师出示邮政信箱的示意图,让学生说说它的作用。由于邮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所以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由此,引出“公共设施”的概念,从而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公共设施。
活动二:我为小区请“朋友”。出示一个新建小区的示意图,让学生为新建的小区设计公共设施。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别在自己认为合适的位置贴上示意图,然后在全班展示,说说自己的理由。
活动三:我替“朋友”说说话。通过阅读《椅子的哭诉》,了解有些人对这些“朋友”并不友好。让学生听一个真实的故事,明白损坏公共设施的严重后果。然后,请学生代公共设施对人们说说心里话。
公共设施是学生经常见到又容易忽视的东西,甚至有些学生还有意无意地损坏它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公共设施,产生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在上述的教学中,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出发,注意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总之,品德课是一门扎根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关注学生生活,挖掘生活经验,让学生过有意义的道德生活。
(责编 黎雪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