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分制医药类“学分制”施行效果调查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27062 浏览:1217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教与学中,学生的主导地位体现得还不够;学校在选课选教师选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不够;目前的模式还不足以适应学生各自的特点而因材施教,难以充分发挥其兴趣特长,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另外,师生对学分制下的选修制认识不足,观念跟不上,阻碍了学分制的前进步伐。
【关键词】学分制 效果 医药类专业
1 调查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迅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中出现了实行学分制的第四次。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对学分制认识不足, 经验缺乏,导致该校学分制的施行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何迅速改变这一现状,已成为当前完善学分制改革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以某医药大学医药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问题,给出建议,以期加快学校学分制前进的步伐。
2 问卷分析
2.1 在该校,现阶段仍处于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而真正学分制教育体制下,选课选导师制可以造就学生在一开始就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学生学会更主动,更大胆,做学习的主人。仅有39.26%的学生认为自己占主导地位,高达70.13%的学生并不愿意主动向教师提问,学生即使有观点也不会或者不敢提出,这反映学生主导性不高导致了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2.2 学分制的特点之一是,因材施教。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的课程、上课时间、导师和学习进度,有利于发挥个人所长。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方式和自己的特点不能很好地结合,这种因外部因素而导致学生不满意的教学方式,最终会从外部打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3 调查显示,学校选课自由度不够高,选修课少、质量有待提高。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想要很好发挥学分制的效果,首先要调整好必修、限选和任选的比重。58.08%的学生认为,学校必修课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太大,87.25%学生认为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自选自由度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在选课上要打破学年的束缚,给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真正有可能跨系、跨年级、跨校选课。另外限选课要给学生以较大的选择余地,要克服目前许多高校实行的门门都选的状况。72.48%的学生不满意限选课的可选度低。对于任选课, 53.69%的学生表示任选课收获没想象中好,说明任选课的教学质量还不够高,导致学生去任选课的次数少,12.08%的学生去过任选课的次数少于7次,20.81%去过8-10 次。针对这个问题分析,可能是学校和教师没有特别重视任选课的教学,从而导致任选课占学校教育实质分量不高。这一切显示了该校任选课体系还未完全进入学分制模式,有形而无神。
2.4 虽说该校在施行学分制时还存在不足,但是相比传统教育,该校的进步相当可观。首先,该校改变以往机械单一的培养模式,注重动手实践创新能力。该校实验室对学生自由开放,并且在实验室做实验到满一定的课时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该校使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以教学计划数据库为核心,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和教学管理水平,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平稳运行,大部分同学对此表示满意。
3 建议
3.1 在必修课中引入选修,对于覆盖较广的必修课,开出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课程,有高达89.26%的学生希望必修课在一定的范围内有自己选择的余地。
3.2 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部分的学分之比从以往的 7 : 2 : 1 改为6 : 2 : 2或 5 : 2 : 3 较为合适,不同的专业还可有所区别。开出的限选课应为学生应选课数的二倍,至少不能低于

1. 5 倍(三门选二门)。

3.3 学校需要开设更多有质量的选修课,改进对选修课的管理制度。为此受调查的8

5.23%学生认为,希望学校开设更多时效性较高的专题课程。

3.4 学校在给予更大的学习自由度的同时,也应该对教学质量和学生考核严格把关——引进多种考核模式,加大考核难度,以此保证教学质量,做到“自由”而不“乱”。
4 总结
学生的主导地位体现得还不够,那么学分制之路就会走得很艰难。传统教育模式下,学校培养“通才”,“通才”没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而学分制下学校培养的是“专才”,有自己的特点和特别的才能,才能适应得了社会各式各样不同的需求,成为社会的人才。
因此改革和完善学分制管理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面临的紧要任务, 要深化学分制改革, 必须建立良好的学校内部条件和适应我国高校学分制管理的协调的外部社会环境, 才能真正发挥学分制的优越性。本文从某医药大学入手,向广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从学生的体会中挖掘,从学生的选择中思考,对该校的真实情况做出反映,并表达了客观的看法。但“学分制”这个划时代的创作,还有许多的潜在作用有待发掘,这些都要靠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为此,我们会不懈地努力为学分制完善和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参考文献】
赵鹏程,李忻. 学年制、完全学分制与学年学分制的比较研究[J]. 才智期刊,2010(01).
贾艳婷,牛晚扬,闰杰等. 关于学分制的思考与实践[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
[3]戴世英. 学分制管理模式下高校考试探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0(7).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