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成天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信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3915 浏览:96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如何养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其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进城打工的农民不断增多,从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长期不在父母身边,跟随老人生活,而许多老人对孙辈总是娇宠、溺爱,事事包办。长此以往,这些留守儿童就养成了自私、任性、懒惰、依赖心强、自理能力差、爱撒泼等不良习惯。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留守儿童”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当前学校班级工作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618jyw.com
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这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是先天就有,而是靠后天培养和教育形成的。那么,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身示范,注重身教

首先,少年儿童多数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他们由于好奇,喜好模仿。这时教师就是一面镜子,在生活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熏陶孩子,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要发现在学生当中的突出者树立他们的形象,让同龄人羡慕进而去学习。第三,可以选择一些名人作为榜样,只要孩子心中有一个好的榜样,慢慢地自己也会形成和榜样相似的好习惯,甚至有赶超前人的可能性。

二、温馨提示,如沐春风

交流是一种朴素的理解,交流的过程更是理解的过程。只有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敞开心扉的时候,当他们愿意把内心的话讲给对方听的时候,师生间才开始了真正的理解。我在工作中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很多。如我设了一个诉说烦恼的“哈哈信箱”,规定每人每周给我写一封信,然后我认真回复每一封信,当然更多的交流是在课余即时交流。有了交流这根老师向学生疏通的管道,能有效避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双管齐下,严慈相济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可一味的“温柔”化管理,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老师的管理不过如此。为达到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健康生活、良好的学习、文明卫生习惯会让人受益无穷,除了常规检查外,我还时常利用班会或其他时间突然点名,让学生汇报近几天的生活情况,突击检查个人的卫生情况。由于是突然“袭击”,学生毫无准备,这就有利于老师掌握第一手材料。掌握了最新的情况,并不是抓住了学生的把柄,而是提醒老师用怎样的方法去纠正才更有效。对于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为了巩固取得的成绩,我反复跟他们交流。没有效果的时候,我就召开“留守儿童”专题会(需要帮助的学生不参加),请参与者出谋划策。有人建议召开主题班会;有人建议班里增设两个卫生监督岗,叫他们担任;有人建议叫他们办一期“节约伴我行”的黑板报。达成一致意见后,我找需帮助的留守儿童布置任务,并且提出了要求,他们也乐意承担。在他人的帮助下,他们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于是我在全班表扬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从此他们的坏毛病没有了,其他同学也从中受到教育。这都应归功于爱的力量。

四、家校合作,教育合力

育人工作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作,需要各方面的互相配合。无疑,在这个教育大系统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居于基础性地位。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两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通过协调,使其对学生的影响达到一致,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和谐的教育。

五、重视常规,明辩是非

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开发一些以行为习惯为主题的思想道德课程,让小学生能清晰地、集中地、正确地了解行为习惯;还要经常举行校园艺术节、征文比赛、画展评比等活动,使学生将所学、所听、所看转化成自己的行为品质。
教师也要经常用一些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教育学生,这样能让他们更清晰地明白对错,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当中受到了教育,自然就能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以后犯相同的错误。

六、创设环境,潜移默化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具有制约心理行为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永不放弃、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学校应设计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活泼开朗、勤奋好学和心地善良等励志语句作为学校的校训。在教室、走廊张贴和悬挂名人画像和警句,在校园内建立名人角、好人好事栏。这些不仅可以美化校园,更能发挥出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校园内的每一位学生都能随时随地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也可以在教室里制作一些礼仪标兵评选榜,张贴文明用语,黑板报上抄录名人礼仪方面的动人故事等。这样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在不知不觉当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好的习惯。

七、正确对待,注重实践

少年儿童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我们对待孩子的行为偏差不能一口否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真分析,看他是否知道这是对或错再去教育。例如:昨天刚领来一盒彩色粉笔,读一年级的小青就拿回家了。此时我们就不能指责孩子:“你干嘛偷粉笔?”因为她也许不知道“偷”是什么意思,她只知道自己喜欢那盒彩色粉笔。总之对待孩子行为的偏差,一定要从孩子的年龄、性格,并站在他的角度上多分析,再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才不会让不懂事的孩子受伤害。
对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只是靠说教。只有给少年儿童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真实的感受,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让孩子以少先队员的身份去感受大自然,去做“清洁工”,他就会认为平时乱扔果皮纸屑是不应该的。这比教师说“不准乱扔果皮纸屑”效果好多了。
八、激发兴趣,强化教育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单纯的强调训练不但没有成效还会适得其反,应该注意多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把兴趣和训练结合在一起,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比如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在欢乐当中领悟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调动他们学习文明礼仪的兴趣。可以组织演讲、主持、辩论、表演、讨论、竞赛、采访、评价、交谈等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在竞争中强调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九、监督检查,促其发展
班干部的选择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为了成为一名班干部,学生就要从自身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别人参照学习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佩服信服,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班干部。班干部是和同学们密切相关,是离同学们最近的人,有他们进行监督检查工作,才能发现问题然后快速解决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速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暴露出的习惯养成的问题,远不止上述这些。要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必须有耐心、有爱心、有恒心,更重要的是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