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孩子们以“学生们”到“孩子们”

更新时间:2024-01-01 点赞:31471 浏览:1447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教师对教育对象的称呼从“学生们、同学们”变成了“孩子们”,可以从中看出三种微妙的变化:一、师生关系的转变——“假如是我的孩子”,

二、教育方式的转变——幸福在当下的教育,三、学习态度的转变——“亲其师,信其道”。

【关键词】 称呼;转变;孩子;教育;幸福
2095-3089(2013)25-0-01
近日听了杭州萧山区名师胡海丰老师的一堂示范课《晏子使楚》,课堂上胡老师对学生们的称呼引起了我的注意。胡老师在整堂课上,自始至终都用“孩子们”来称呼教学对象。
“称呼”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解为:“①(动)叫:你说我该怎么~她?~她大婶行吗?②(名)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名称,如同志、哥哥等。”我们在校园中听到的最常见的称呼不外乎“某某老师”“某某学生”,从“称呼”一词的第二种解释来看,这反映了在学校这个特定场合师生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在胡老师的课堂中,改变的不只是小小的称呼,至少可以从中看出三种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教育方式的转变;学习态度的转变。

一、师生关系的转变——“假如是我的孩子”

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师生间的关系大概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封建社会时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稍有违犯,就会受到教师的责打。第二,资本主义时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阶段。这一阶段,教育上反对压抑儿童“天性”、无视学生人格的封建主义师生关系。法国的卢梭极力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主张改变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要从儿童自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第三,是苏联十月革命后的教师主体的阶段。这一阶段,为了纠正“儿童中心论”的错误,又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曾一度有所忽视。第四,是新时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阶段。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称呼“学生”而是“孩子”,笔者认为,改变了师生间的关系。日前,听了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教授的讲座,在讲座中王教授说了这样一句话,“每个老师的心中,都应该常常装着这样两句话‘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
是啊,假如是自己的孩子,试问每一个老师,你会称呼他她为“某某学生”“某某同学”吗?假如是自己的孩子,在小朋友们犯了一些低级错误的时候,试问每一个教师,你还会破口大骂,肆意体罚吗?假如是自己的孩子,试问浙江温岭幼教教师颜艳红,你还会揪着孩子的双耳,将孩子提离地面,置孩子撕心离肺的哭声于罔闻的地步吗?
一声“孩子们”,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德身份之外,又加上了一层父子、母子、祖孙的关系。每位老师在自己的课堂里都多想几遍“假如是我的孩子”,便不会轻易体罚或变相体罚;便不会轻易侮辱、嘲讽;便不会态度恶劣、凶神恶煞。当学生悄然变成了自己的孩子时,老师们心中会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无忧无虑的度过自己的童年生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远比学科成绩重要得多。就可以真真正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二、教育方式的转变——幸福在当下的教育

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意思就是吃苦在当下,幸福在未来。因此,我们的学校总是在告诉学生们:明天会好的!教师们总是会反复告诫学生们:明天会好的!家长们更是苦苦哀求孩子们:明天会好的!所以,当下的教育还是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教育者不敢脱离成绩、升学这些内容,自然就牺牲了孩子们的童年、青春、健康、情趣、爱好、情感、思维、道德等等。我们总是让孩子们牺牲当下的幸福,痛苦地为了将来那个所谓的、虚幻的幸福而努力、忍耐、煎熬。
因此,许多教师就如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当我们为了某个理想,为了未来而努力,我们是按照对此未来的概念而塑造人;我们对于人一点也不关心,我们关心的只是‘人应该如何’的这种想法。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其间有许多影响,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发生作用。而为了‘未来’牺牲了现在,我们便是追求着一项错误的手段,以为借此可以达到一个可能正确的目标。”
在教师的心中,往往会有一个“人应该如何”的标准,往往会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限定每一个孩子。我们的耳边不乏这样声音“男子汉大丈夫,哭鼻子像什么样子?不准哭!”“你应该先写作业再玩,否则学习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你的脑子里一天到晚都在想些什么乱七八糟、不着边际的东西啊?”这诸多的话语,总是假“为了你好”“为了你以后着想”之名,道貌岸然的出现在我们的头脑中、我们的口中。
但是我们恰恰忘记了:爱哭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是带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饿了会哭,冷了会哭,一切令他不舒服的事,他都会哭,哭是天性;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喜欢自由自在的开心玩耍,孩子们玩起来会忘了饥饿,忘了干渴,玩起来也不会有时间概念;也是孩子的天性,稀奇古怪的问题总是会不断的往外涌,就是大学教授也无法应答孩子的问题,漫无边际的想象、荒诞不羁的话语,都来自于孩子们的想象。
让我们更多的将教育对象就看作是孩子吧,充分认识到孩子们的诸多天性,这样我们就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学校里、课堂里,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我们的教育就有可能会向着幸福在当下的教育方式转变。

三、学习态度的转变——“亲其师,信其道”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信其道,循其步”。孩子们的心智还不完全成熟,他们的喜好更容易被自己的直观感受、点滴体会所左右,教师若想让孩子们喜欢自己所教授的这门课程,就一定要先让孩子们喜欢上你这个人,进而爱屋及乌。
笔者还曾是喀什地区二中的一个高一学生时,入学的第一堂历史课,就曾经被历史老师的个人魅力、完全脱稿授课、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所折服。从此以后,每个星期,我最盼望的就是历史课;每节历史课,我都听得津津有味,借历史老师的口,那些尘封的历史往事、历史人物又鲜活起来了,他们好像就在我眼前不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那一段段故事;每次历史作业,我都格外认真,从不认为那是一种负担。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在我的记忆里是那样的愉悦,那样的享受。到了期末考试,没有挑灯夜战,没有搜肠刮肚,我的历史成绩考到了106分(满分100,附加题10分),在全班、全年级也是遥遥领先。可是,第二个学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所在班级的历史老师换了一位,虽然这位老师在授课时也能旁征博引,但是就是无法引起我的学习兴趣,我总是认为新来的历史老师不修边幅、邋里邋遢,上的课也是干巴巴的,没有一点血肉。于是,上历史课时,我开始偷偷看小说了;写历史作业,也开始敷衍了事了。又到了期末考试,我这个曾经的班级第一的历史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这个案例充分的告诉了我们,孩子们会因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618jyw.com
为喜欢你这位教师,而喜欢上你的课;喜欢上你得课,就会将枯燥乏味的学习视作一种享受;当学习变成享受时,他的附加值就大大增加了。
老师们,当你对学生们深发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爱,自然而然叫他们的一声“孩子”时,孩子们会感到你亲切的就像是他们温柔的妈妈、严格的爸爸、慈祥的奶奶、和蔼的爷爷。孩子们愿意和你亲近了,就会信服你,相信你说的任何话;信服了你的教导,就会遵照你的教导,不断完善自己。那样,我们会还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会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会为教育事业蓝图描下鲜艳的一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