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设问巧妙设问艺术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25102 浏览:1170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是日,我上的课文是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故事讲的是作者于1935年驾驶着飞机不幸坠毁在利比亚沙漠里,历经三天三夜,终于死里逃生的亲身经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很明确,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找出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从字里行间把脉他的思想、触摸他的灵魂,深入剖析,诠释作者面对死亡的态度与抉择,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因此,反复阅读文本,就成了第一选择。
下午预备铃响过,同学们还沉浸在甜蜜的午休中。
催促几番之后,又唱了两遍班歌,大家才勉强回归了课堂。“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第22课,故事发生在哪里?”我投石问路。“沙漠里。”同学们异口同声。请大家齐读一遍标题。声音整齐洪亮,证明已进入了状态。于是我继续讲课:“作者是到这儿看风景的吗?不是,而是坠机于此。历经三天,忍受了长达数十个小时的饥渴、寒冷与疼痛,他竟然顽强地活了下来,令人震撼!请大家再有感情地齐读一遍。”这一回,可谓是振聋发聩,铿锵有力!
我先让大家根据平时的积累,说出几句描写沙漠的古诗词。有人立刻说了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有人读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名句。我表示了肯定,引导大家归纳出大漠的特点:荒凉、肃杀。然后我又接着说道:“……作者不幸,就坠机于此。身处绝境,他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在沙漠中心》。本文共21个自然段,请1号至21号的同学每人读一段,看一看、比一比,谁读得最富有感情?另外,请大家边读边画出或归纳出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同时思考为何有这种变化?”第一个读的人是何任通,声音清晰。接下去读的同学,素质良莠不齐,效果也各不相同。对作品感情诠释最好的是语文科代表吴婷婷,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我都及时予以了热情的鼓励和充分的肯定,也指出了某些同学的不足之处,并号召大家向吴婷婷学习。
“那么,”我继续发问,“作者遇险时痛苦、绝望到了什么程度呢?同学们能不能找出相关的句子?”这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断有人举手,确实找出了不少答案。这时,有人又找出了一句:“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这句话正是这一部分的关键句子,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了引导大家体会这句话的妙处,我问同学们可不可以把它改成这样的句子:“寒风凶猛地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不停地转动?”张红萍同学比较性急,马上站起来反对。她说,原句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的窘况与痛苦,而改后的句子就没有这种感觉。还有……看着她冥思苦想的样子,我提示了一下,还有什么呢?在死神面前,作者吓破了胆吗?是不是绝望得一塌糊涂?她的脑子很好用,马上说,作者在这样的生死关头,竟然还能与死神“幽默”一下,充分表现了他的那种乐观主义精神,所以,这句话不可以换成老师您改后的句子。张红萍同学快人快语,声音清脆,思路清晰,连听课老师都禁不住抻长脖子看了看她,眼睛里流露出赞许的意思。接着,我先让男生读一遍,而后是女生,全班最后又齐读一遍。一遍复一遍,在大声的朗读中体会本句的感染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课上到这里,就成功了一大半,时间上也好把握一点。旋即,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找出蕴含哲理,充满智慧,乐观向上的,可以作为自己座右铭的句子,进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最终,有人找出了文章最后一段。我问,应该重读哪个词?为什么?马上有人回答,是“继续”,因为这个词折射出了作者对生的渴望、对活的希冀。那么,请大家高声齐读一次,读出重音。待他们读毕,我问感觉如何?学生们各抒己见,经过梳理,形成共识:对作者来说,他必须要活着,才能继续他的飞行事业。我动情地说道,是的,即使是死,也不能死在这里。正像有人说的那样:蒙田应该死在床上、莫里哀死在舞台上、拜伦死在战场上,而圣埃克絮佩里就应该死在空中。
像去掉皮的洋葱,我们终于触及到了文章的核心问题。我继续“发难”,作者当时驾驶着最简陋、最原始的飞机,搏击云天,每一次飞行就如同到鬼门关走了一遭。这种拿生命做赌注的方式,和城市里人们的安逸生活相比,会不会令他可能牺牲在空中而后悔呢?他不是说热爱生命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朱佳坚——这个语文尖子站了起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618jyw.com
来说,他不会后悔,正因为热爱短暂而宝贵的生命,才会投身于热爱的事业中去,哪怕千难万险,哪怕献出一切,乃至生命,终不愿庸庸碌碌地活着,多么崇高的思想!多么感人的话语!
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
那么,就让我们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中结束今天的公开课吧:“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他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古竹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