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5474 浏览:149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生的思维贯穿于学习的始终,本文通过生物教学中创设的真实情境、问题情境、等教学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情景 真实情境 问题情境 思维能力
[]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86-01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而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而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创设充满趣味的真实性情境,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创设、和谐的合作的学习情境,通过问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1.创设真实情境

所谓真实情境,就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场所与条件。生物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学习情境,如《标准课程》中学习“周围的生物世界”内容时,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野外、植物园、动物园认识生物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然而生物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更多的是通过提供观察和实验的手段,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自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述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时,课前让学生主动协助教师,将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用黑纸片遮盖天竺葵叶一部分(叶表面、背面同时遮盖),移到光下照射2h-3h,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余下步骤,在实验中学生很快发现并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可否不用纸片遮盖叶?能用共他颜色纸代替黑纸片遮光吗?为什么要在强光下照射?为什么遮光部分不产生淀粉等等。教师不是把问题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阅读材料,查找资料等方式独立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没有了问题,学生就不会产生心理困境。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本质,那么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创设出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呢?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如下途径创设问题情境。

2.1通过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诸多多的生物学理论或者结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要让学生在进行验证性实验的同时,积极进行探索性实验,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实验现象,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技术和思维训练的目的。为此,在教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思维的最佳情境,激起学生思考的,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如“鉴定骨的成分”实验,向学生展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示一根能弯曲打结的鸡骨和一根不易折端又不易敲碎的鸡骨,问:是什么原因使原本坚硬的骨变成这样的呢?学生的求知欲顿时被这一现象激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增强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学活动也兴趣盎然地展开:有学生按照课本实验步骤验证;有学生将从盐酸中取出的骨点燃,观察变化情况,以证明它们是何种物质;还有学生提出能否将煅烧后的骨放到盐酸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一下,结果看到气泡释放的同时,灰白色的物质也渐渐溶解了,由此系列现象决定的。本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既有新鲜感,又有成就感,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骨是由脆硬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618jyw.com
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指出骨的物理特性是由成分设计及操作的能力。

2.2提供需要理论解释的现象和事实创设问题情景

学习生物学知识,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的看到实物,利用自然现象,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真实的知识,因此,教学情景的设计必须注重问题的现实性,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作为问题设计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兴趣,如正步入青春期的初一学生,身体大都已开始发育,他们自身各部分都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因此,教师在讲述“激素调节”内容时,可结合学生身体的变化,如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提出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出本节课题。也可以从生活入手,如提出生拌黄瓜放盐后,为什么出现很多水?菜农卖菜时为什么经常向菜上洒水?引入“细胞吸水和失水”内容。

2.3通过比较分析,创设问题背景

对比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比能认识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材中有些知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原理或生理过程,针对学生易混淆的问题,运用对比分析方法,确定异同,领悟深远。如学习“反射和条件反射”内容时,按照教学知识的发展,创设一个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情境问题:(1)小孩第一次打针会哭。(2)小孩看见针就哭。(3)小孩看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哭。(4)小孩听说打针就哭等等。
学生通过教师点拨,通过自学讨论,层层深入剖析,对非条件反射、条件发射和人类特有条件反射的特征,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等得以理解,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日常生活现象,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创设教学活动情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应认真而深入地分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创设恰当的教学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