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息技术试析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

更新时间:2024-01-12 点赞:22865 浏览:989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信息技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术是一门注重操作的学科,其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不让信息技术教学浮于表面,徒有形式,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确有实效,教师应从“情感、情境、情调”方面设计课堂,从而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备课带着情感,探索和研究问题

备课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备课不充分,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应怎样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呢?

1.教师应带着未知的知识性问题备课

这里指的知识性不是教学内容本身的,而是与教材内容有联系但却是课本以外的知识,弄清课本知识是备课的主要任务,但绝不是唯一任务。备课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想要知道什么,要获得哪些知识,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准备好学生所需要的。教学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知识越丰富、越切合实际、越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学就越得心应手,成效也越好。
如教学“计算机的组成”时,讲到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部分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设备、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学生忽然提问:“老师,我现在想买一台电脑,要怎么配,大概需要多少钱?”书本上没有这样具体的知识,而对于学生认识计算机的组成,这个问题是实在的,是深刻的,是教师所期望的,这时教师如果在备课时有所准备,在回答学生这个问题的同时,就会达到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目的。

2.教师应带着对教材知识的疑问备课

尤其是知识内容,教材对学生来说,有可能会出现太难、太偏、太陈旧等问题,甚至难免会有错误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带着疑问备课,即备教材知识时认真思考概念的表述是否科学;例题的展示过程是否太繁琐;教材上的事例是否太滞后。教师要把吃透教材的重任留给自己,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及时查阅最新的相关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带着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备课

教师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所要教学的内容,备课才会有针对性,上课时才不会出现学生提问导致教师回答不上来而难堪的课堂情境。备课时,教师应多考虑一下:针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那么,我该如何设计学生的活动?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材的这部分知识没有直接关系,我该如何回答?怎样引导?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也是我掌握的知识所难以正确回答的,我该怎么办?只有经常思考这些问题,教师的备课才会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也才会更具有活力,更有实效性。

二、导课运用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课,即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下面这个案例就很好的证明力这一点。
师:今天,我想跟大家玩一个词语接龙的游戏,我请一
组学生来完成。选定一组学生,给出词语:蓝色。
生:蓝色——海洋——鲸鱼——喷水——公园……
(老师在板书上展示出学生的回答)
师:答案是什么不重要,请大家仔细观察,再想想在网页上,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元素?
生:链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建立超链接。
这个导入,通过互动游戏的形式,从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很直观地引导学生说出本课的主题——链接。
实践经验表明,课堂导课一般不宜占用过长时间,教师应在2~5分钟内完成导入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去,这就要求教师的导语具有以下特征:
1.针对性
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与所授教材内容的内在有机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鸡肋”。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等。
2.启发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这也证明了教师的导入语应具有启发性。
3.新颖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一般来说,导语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
4.趣味性
充满趣味的导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5.简洁性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曾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课堂导入形式和技巧具有多样性,即使是学内容,导入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精心设计。

三、设计体现情调,循循善诱创设任务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任务创设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成功的任务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任务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

1.适时提出任务,调控教学

第一,课前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新课前提出任务的目的,主要是明确学习目标,清楚学习任务。
第二,课中任务——弄清研究重点,培养创新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深入,触景生情,联想、想象,引起学生不断深入的思考,进而提出任务。因此,教师要做到:(1)善于捕捉问题瞬间。创设情境任务,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2)设计任务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心向,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一步。(3)参与学习过程。当学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以平等的、研究问题的角色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任务,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争论。 第三,课后任务——深化思维,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新课后任务是对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检验,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反馈,是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一种反映,是全面理解知识的有效手段。

2.课堂任务创设要在点上

第一,趣味性。任务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任务,若是“旧调重弹”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第二,目的性。设计任务时,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任务。所提任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三,启发性。提出任务要开启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积极性。任务的内容是否有启发性,这是任务能否有利学生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任务过浅,则学生无需动脑;过深,则学生无从动脑;过淡,则学生无意动脑。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不经思考随口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问题。要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拓展性、发散性的任务,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四,可接受性。设置任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一方面,面对全体,按班级中上级水平设计任务,使多数学生参与;另一方面,适当兼顾“两类”和某些特征学生的个性特点。
第五,顺序性。教师要遵循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远及近、由简到繁地设计任务,先提出认知理解性的任务,再分析综合性任务,创造评价性任务在后。

3.别让任务留下遗憾

有研究表明,高成效的教师更爱对完成了一个任务的学生提出另一个任务,以鼓励他进一步思考。然而由于学生水平、能力的限制,要在一个短时间内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复杂过程,就会出现考虑不周、理解片面,甚至出错等情况。因而对于一个成熟的、有见地的教师而言,要有心理准备,不要简单化,要善于诱导,反复校正、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学生就会排除障碍,成功完成任务。
一位名人曾说:一个教师应“一点上知道一切,一切上知道一点。”这表明了我们的教师成长观,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要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自己就必须是一位专业的研究者,同时还要通过记录自己的教学行为,观察自己的行为结果,反思自己的课程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才能促进更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高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