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补差浅谈语文教学中补差工作

更新时间:2024-04-08 点赞:11042 浏览:450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教学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个性素质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结果也不相同,便形成了“好、中、差”三类生,后者在学习中出现困难,通称为“学困生”。我认为,有的放矢的“补差”方法是“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这一方法源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了解到学困生的差距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这些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零乱,缺乏系统性。第二,识记的知识有误或不完整,导致错误的应用。第三,不会用联系的观点展开思维,使认识过程产生障碍,这样常此的不良循环,阻碍了学困生观察力、理解力及记忆力的提高,从而导致成绩的落后。
那么,如何采用“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进行“补差”呢?

一、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树立自信心

学困生不是只有“差”,还没有优点和特长;学困生往往不是因为笨,而是由于缺乏对语文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兴趣或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与辅导中,要对学困生仔细观察,挖掘其学习语文方面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抓住恰当时机去加以鞭策、激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在语文教学中,对口齿伶俐、声音洪亮的学困生,抓住其具备较好朗读条件的优势进行朗读辅导训练,使学困生能出色地朗读课文,赢得同学们的赞许;对书写认真、字迹工整的学困生,进行书法技巧指导,使其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体,赢得同学们的钦佩……积极地去挖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分层教学,分类辅导,使其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与展示。这样,学困生就会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到成功和收获的快乐,于是积极地参加“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中,以“一技”带动其全方位语文能力的提高。这种学习兴趣的产生,就使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什么是积极因素、什么是消极因素,做到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唤起强烈的求知欲。

二、弥补缺欠,强化基础,提高能力

由于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认识能力有缺欠,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学困生往往抓不住学习要领,不能一步到位。因此教学中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达到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为了强化学困生的“感知——理解——记忆”的认识过程,必须对学困生进行易混淆和字词的区别、重点语句再理解、写作技巧再分析等方面的教学;为了检验学困生“恢复——提高——应用”的认知结果,安排查缺、补漏、改错的教学内容,进行以有针对性的复习为主线,选编与差生能力相适应的练习与之相配合的教学与辅导,既给绝大多数学生以提醒,又强化了学困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逐渐达到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如讲读《马说》一文后,为了反馈差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区别“骈”与“拼”、“粟”与“栗”的训练;理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食”与“一食或尽粟一石”中“食”的含义的训练;反复朗读课文的训练,强化了学困生的理解力。随着学困生的“缺、漏、错”的逐渐减少,完整、准确的知识便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扎根,从而变“差”为中,进而为“优”。

三、注重启发,细心引导,做好衔接

“补差”只停留于查缺、补漏、改错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能力。只有使学困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相互联系,协调一致了,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
由于源于:论文范文网www.618jyw.com
学困生对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和,也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但新旧知识总是零乱的,孤立地贮存在头脑中,在进行“恢复——提高——应用”的认知活动时,出现知识点不分主次、不知该用哪一个的现象或产生没学过的念头。为了避免学困生进行过多盲目的思考,消除学困生由于多次无效的思维所造成的倦怠情绪,教师要进行注重启发,细心引导地教学,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解,让学困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在深入浅出的分析中,不仅使学生达到解疑的目的,而且还能让学困生把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融会贯通。如讲“句子和句子成分”一节,讲到“大多数句子是由短语带上一定语气语调构成”时,为了助于学困生的理解和掌握,设计了“短语的概念、组成及类型等有关联知识的复习内容,为学困生检验自己已有知识的准确性提供机会,便于差生对识记有误的知识及时纠正,混淆的概念得到澄清。学困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使知识体系进一步系统化了。再如:教学《记一辆纺车》一文,为了让学困生也能深刻地领会作者通过以“怀念纺车”为线索,按逻辑顺序组织材料,来反映延安军民“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的主旨,重点讲读了记纺线劳动的语段,以“初学编织毛衣者到成为熟练能手的转变过程”为例,运用类比法启发,学生形象地掌握了只有技术作保证,才能有劳动姿势的优美,只有进行熟练的劳动,才能有劳动技术的改革,只有技术不断的改革,才能在劳动竞赛中获胜的逻辑事理,便十分容易地体会到作者以纺线需要技术,纺线有几种姿势纺线的技术改革,纺线的劳动竞赛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的妙处,切实理解散文的所谓的“形散”。经过这样的教学与辅导,学困生观察就更加敏锐了,准确了,记忆时也会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学困生观察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的相应提高也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这样,其学习差距也就大大缩小了。
由此可见,运用“分层教学、分类辅导”方式教学,可以切实地调动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困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能力,确保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汲冢四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