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花在让探究性学习之花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绽放学年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18137 浏览:749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效率,不再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本文阐述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措施,以及探究性学习对老师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课堂 意义 措施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它着眼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实践。在教学改革中,探究性学习正日益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不少学生反映,上课时能听得懂,到了做作业时不会做,还有不少学生认为数学难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常听老师们议论,数学难教,讲过的题目学生都不会做,埋怨学生不刻苦,脑子笨。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学生参与程度低,只会接受,不会创新,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调动全班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从“做”中“学”,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多与同学交流与合作,寻求结论。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必须在课堂上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老师可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反驳→学生猜想→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策略开展探究性学习。
比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笔者首先提出问题:一根竖直的旗杆和无限延伸的地平线总是垂直的(创设问题情境),是否一条直线a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b垂直,则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垂直(提出问题)?
学生反驳1:不行,把一块直角三角板放在桌面上,两直角边a,b互相垂直,但a在平面内,直线a和桌面不垂直。学生反驳2:即使a不在平面内,直线a也未必和平面垂直(用实例演示)。笔者适时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新的猜想。笔者又提出新的问题:增加平面内和直线a垂直的条数,先增加一条吧,那么a和平面垂直吗?学生纷纷提出疑问:(1)当平面内两直线平行时是否垂直?(2)当平面内两直线相交时是否垂直?学生通过实例演示发现: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垂直。
笔者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三条甚至无数条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就垂直于这个平面吗?问题激起学源于:期刊论文www.618jyw.com
生的思维波澜。
笔者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时,要注意设计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解决的,以及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同时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发散。教师的提问不能简单化、庸俗化,不能追求“应声如雷”“举手如林”这样一种虚假的活跃,提问的关键在于具有思考性,并对全班学生具有吸引力。
如在学习“两直线所成角”中夹角公式的运用时,很多学生会生搬硬套,问题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公式。笔者通过提问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公式内在本质的兴趣。
先布置如下练习:求过点A(-2,2)并与直线L:x+y+3=0的夹角为45°的直线方程。
学生觉得难度不大,跃跃欲试,笔者叫两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过程,学生1利用夹角公式得到答案:y=2;学生2通过学习数形结合得到了两个答案:x=-2和y=2,这两个不同的结果引起了学生的争论.
有学生认为:第一种解答利用公式,运算正确,应该没错。有学生认为:数形结合显示本题应该有两个解。问题出在哪?学生经过讨论发现:第一种解答直接用公式是错误的,只有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才能用公式。
“是不是斜率存在就能利用夹角公式了呢?”笔者抛出了问题。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只有在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且不互相垂直时才能用这两个公式。这时,笔者进一步提问:“当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怎样求夹角?”全班同学异口同声:“数形结合。”
笔者又问:“两直线斜率存在且不垂直时,求夹角是否一定要用公式?”学生纷纷埋头思考,很快有学生说:“不一定,可以灵活求解,例如求y=x+2与y=x+2的夹角。”
在课堂上安排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和探究,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深刻理解公式内涵,提高应用公式的能力,激发探究的。

3.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与探索中摆脱束缚,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而老师可将提出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把发现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发现”。
例如:对y=x+的最值的探究,笔者把该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
(1)y=x+(x>0) (2)y=x+(x<0)
(3)y=x+(x≥3) (4)y=x-(x≥3)
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组各做一题,然后由各组派出代表在黑板上板书,发现每题所采用的方法都不一样。笔者给出时间让全班同学分析,相互讨论,寻找解法不一样的原因在哪。学生代表1说:第一题条件可用均值不等式解题;学生代表2说:第二题也可采用均值不等式,但注意条件;学生代表3说:第三题不能用均值不等式,因为所给的定义域取不到等号,只能用到该函数在[2,+∞)为增函数的性质求最值;学生代表4说:发现第四题在定义域是增函数,则可用增函数性质求解。“同一类型题为何有如此不同的解法?原因何在?”笔者抛出问题,学生讨论,逐步得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精心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营造和谐、、平等的宽松氛围,共同探究。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过程,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随着教学性、自主性的增强,实现了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有了更多创造的空间。
例如:在讲解求反函数习题时,笔者布置了一道习题:求y=x-x(x≤)的反函数,由于一时疏忽,把题目错写为:y=x+x(x≤),导致不能求反函数。
这时一位学生举手质疑,笔者想,不如将错就错,留给学生修改。于是充分肯定了这名学生的勇于质疑精神,表扬他敢于向教师挑战,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请同学们帮助老师修正错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应改为y=x-x(x≤),有的说应把定义域改为(x≤),也可以定义域把改为(x≤-1)……还有同学提出若把函数改为:y=,定义域是什么才能求反函数。
修改方案大大出乎笔者所料。这道题如果笔者急于纠正错误,学生就只能套用方法机械训练。笔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地想,大胆地做,给他们提供创新的机会,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探索、分析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师在学生中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充满的学习活动。

三、探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1.角色定位。

在探究性学习中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者和实践者,而教师则变为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做解决问题的代言人,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2.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把学生从课本和题海中解放出来,淡化学习的结果,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素质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因此,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不断地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适应课程综合化的要求。

3.改变评价观念。

评价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注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全面评价全体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过程,重点应放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学习态度、意志和学习方法,与人交流和合作等情况,重视动手实践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指标。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参考文献:
江光华.探究性学中体验的价值与实施途径.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
马俊杰.让课堂在交流中绽放光彩.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9). 源于:论文范例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