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就业就业有着不足分析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5726 浏览:205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各种问题,主要分为社会客观问题,毕业生自身主观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与观念因素。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政府应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就业制度、健全法律规范 、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吸纳优秀人才;高校需深化教育改革措施、健全就业指导工作、理顺专业培养和毕业指导关系;毕业生要正视现实、分析成因、转变观念、积极面对。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问题 成因 对策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注意力,所形成的职场的竞争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共识。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注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客观问题

我们从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就业歧视这一问题在大学生应聘过程中日益凸显。
(一)学历歧视:学历歧视是对学历,包括毕业院校的不合理要求。分为单边歧视,反向歧视和定向歧视。单边歧视指的是部分用人单位不考虑招聘工作的实际需要,常常需要硕士、博士及以上学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和歧视造成的错误。反向歧视指的是部分用人单位的看法正好相反,反向强调,申请人必须是大学本科及以下,限制硕士和博士生。更多的定向歧视指的是招聘单位对受教育者学校的不合理要求。比如毕业院校必须是98

5、211重点大学等一些条款,这种定向性的招聘更是直接侵害了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利。

(二)年龄歧视:这种歧视主要表现在明确限制年龄,变相排斥了某些年龄的大学生就业群体,使得部分优秀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选择就业单位时不得不因此放弃某些职位。最终导致的结果,不仅一些优秀大学毕业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使用人单位失去了优秀的人才。
(三)性别歧视:性别歧视一直是困扰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问题之一。其本质在于,考虑到女大学生参加工作后面临婚姻、生育等情况,用人单位借工作性质和工作需要,在一年一度的毕业生招聘会上明确表示只招聘男生或者男生优先,从而对女大学毕业生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
(四)外形歧视:外形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对招聘者的外表和身高歧视。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以貌取人,对应聘者的身高、容貌与气质有严格要求。也有用人单位尽管没有明确要求,但在面试时按此进行操作,选人用人不唯才只唯貌。
(五)履历歧视:在大学毕业生应聘过程中,大学生经常会因用人单位在求职履历的应聘要求上受到诸多限制。应聘的应届大学生需要当过学生干部,应聘的往届大学生要有相关的工作经验,有的甚至明确声明只要应届毕业生或者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种极端的招聘方式直接把许多优秀的大学生拒之门外。
(六)政治态度歧视:政治面貌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保证应聘者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但在实际应聘中,其却容易被极端化。一些用工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要求应聘者为党员或者党员优先;而部分单位却相反地强调必须是非党员。这两种做法的实质即是政治态度歧视,把本作为一项提供参考的标准作为了招聘的硬性的、绝对的条件。
总之,大学生就业歧视存在于各种形式,因此上述归纳还不完全,还可能有其他形式的就业歧视。此外,就业歧视存在的环节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一些存在于招聘广告中,一些存在于面试过程中,还有一些存在于用人单位自己掌握的主观评价标准中。从结果来看,就短期效应而言,对大学生就业的歧视有的有利于用人单位,有的反而不利于用人单位。长远来看,任何就业歧视都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就业,也不利于用人单位的发展壮大,更不利于形成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

二、毕业生主观问题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心理定位给顺利就业带来了很大问题。
(一)“眼高手低”型。如今,社会上出现了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奇怪状况,归根结底不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如今大学生普遍认为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综合素质高于别人,理应受到用人单位的厚爱、干轻活、拿高薪。在用人单位面前过度自负,而这种错误的求职心理往往也是导致他们失去就业工作的重要原因。
(二)“一棵树上吊死”型。这类学生盲目追求专业对口,俗话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多接触与自己专业不一样的工作也是一种体验。如果只是一味追求专业对口,死死抓住专业对口不放,则往往会错失就业机会。
(三)“懦夫”型。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有些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或性格等因素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缺乏勇气,这类大学生与眼高手低型恰恰相反。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得太紧张,胆怯,本来具备的能力因为胆怯而没有展示出来,给用人单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四)“等待观望”型。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生不会争取机会,以“考研”等为借口,逃避就业的现实,生怕毕业以后就失业。一些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直接成为失业青年,待在家里,让年迈的父母想办法为其找工作,自己却奢望“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荒谬言论。
(五)“焦虑迷茫”型。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徘徊在考研或就业的抉择中,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势,担心择业上的失误,不能找到一份工作。各种各样的太多的担心会造成心理的负担,精神的紧张。
(六)“盲目从众”型。这类学生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求职过程中忽略自己的爱好、理想、特长、专业,受到他人和大众的影响,追求热门职业,把自己的专业抛到九霄云外,随波逐流,缺乏主见。很明显,这样的学生是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的。
(七)“趋热避冷”型。当下在毕业生中流传着“宁愿东部一张床,不愿西部一栋房”的说法。很多大学毕业生渴望工作地点环境优越,高工资待遇。根据调查显示,许多毕业生选择工作位置选择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去西部地区和农村发展。这类学生大多不从自身实际出发、只顾眼前利益,这样的错误求职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 以上分析的大学生错误求职心理,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大障碍。因为迟迟不能就业,会越来越对自己缺乏自信,从而丢失了正确的自我评价与认识,为自己的就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

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为“90后”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快人事劳动制度改革,逐步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加强对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与用人单位的管理与监督,积极稳步推进机构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确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充分落实。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积极做好就业维权服务,使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进一步完善国家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90后”大学生到基层、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

(二)提高高校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随着综合知识水平的提高,“90后”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提出了适合自身的就业指导的教育要求。高校应在开展好正常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上,针对“90后”大学生的合理要求,创造性地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综合服务。大学应该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特别是帮助新生“迈好大学第一步”,对大一新生实施就业观教育,既能有效弥补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又能在大学生一入校的时候就能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引导90后大学生尽早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帮助他们最终成功顺利就业。通过四年的连续不断的教育和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科学地把握自己,评价自己,并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职业对才人素质的需求,最终实现理想的职业目标。此外,高校还应该注意培养“90后”大学生形成勇于创新、敢于竞争、不怕挫折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帮助他们正确地、理性地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综合水平

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90后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应把创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式,建立相应的机构,如创业教育指导中心等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创业教育专项基金,在创业课程、创业教育理念、经验交流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工夫。同时,要通过举办创业模拟实践、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方式,开展创业培训,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与经验,加强创业信息服务,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引导合理调整择业目标期望

认真结合“90后”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和专业知识,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符合社会职位现实需求的大前提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地选择自己合适的工作,引导90后大学生热爱他们所选择的职业,让他们明白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哪一项工作都是为社会服务,只要努力工作,都会有所作为。还要让“90后”大学生明白,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不可能一次选择定终生,如果暂时不理想,则可以从基层开始,通过慢慢积累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努力积累社会经验,做到在工作中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气质和其他方面的再认识,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积极地寻找机会,为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朱红艳.大学生就业歧视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8).
毛天平,谭元容.大学生就业歧视与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8).
摘自: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3]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调查报告[N].华商晨报,2010-7-28.
[4]迟灵.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自我调适[J].经济视角,2009(3).
[5]赵灿.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变现与调试[J].中华文化论坛,2009(7).
[6]鸣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7]杨乃鹏,凌正飞.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J].常熟高专学报,2002(6).
[8]李万兵.影响大学生求职心理的心理因素及其产生原因.乐山师范学院报,2005(1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