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设创设情境试述试述快乐古诗要求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21681 浏览:957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诗可以说是这灿烂文化的夜空中一颗最灿烂的星,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诗文作品博大精深,它蕴藏着先人的智慧和理想,传承着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所以,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从小学生就开始了,但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却往往是一味的由老师去讲解,很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因此很多学生对古诗失去了兴趣,甚至不喜欢古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对某件事感兴趣了,那就会有动力把这件事做好。所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为切入点,有针对性的去开展古诗教学。

一、创设情境,以境引情

古诗语言凝练,意存高远,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文内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促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做到“以境引情”。

1、用故事激发学习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还有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不知背景,不知诗人坎坷经历,就不能正确领会诗人的情感,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古诗产生的特定环境以及诗人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可以为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创设一个想象的情境,从而启发学生体会诗人的写诗时所要表达的感情。
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李白当时写诗时的背景:有一人名叫汪伦,很有才学,但他不愿意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桃花潭畔。非常喜欢李白写的诗作,日夜吟诵,更对李白的才华佩服的五体投地,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常年窖在地下。有一日听说李白到了安徽,他很想邀请李白前来做客,但又怕李白不肯前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写了一封信给李白,李白拆开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先生好游吗?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吗?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对人十分豪爽,便欣然答应。可到了桃花潭,并没有看到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告诉李白,此地名为桃花潭,此店为姓万的人开的,不是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吗?此时李白才知上当,但却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亦人生一大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热情款待,两人情趣相投,成为好朋友,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日李白就要乘舟远去了,面对桃花潭边前来送行的汪伦,他即兴写下这首诗《赠汪伦》。学生兴趣盎然的吟诵起来,在吟诵同时,“朋友间的深情”相信学生很容易体会到。

2、绘画抒情

绘画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表现方式,对于那些描写山川风貌、生活场景的古诗,我们不妨让学生想象画面,绘制简笔画,因为小学生总是凭借形象而引法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于诗相互印证,在获得美感的同时,一定会产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之情,感受生活之美。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莺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颜色,交织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在教学中,运用简笔画地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在诗中有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绘成图画,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春景图立刻呈现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对春天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3、想象悟情

古诗教学中,由于受条件限制,往往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察,此时,教师要借助音乐、画面等媒体,帮助学生架起想象、联想的桥梁,顺利地将学生带入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与故友的离愁别绪完全寄予在了水天一色之间。教学是可选用与这首古诗诗意相协调的古典乐曲《送别》,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凝神细听,让凄婉、动听的旋律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似乎看到了滚滚的长江水奔向天际,友人的孤船渐渐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而李白则屹立在江边不愿离去,学生目视其文,耳听其声,也一定会深切感悟“朋友情深”。

二、让古诗与生活相连

古诗来源于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将对社会万象的理解倾注于笔端构思而成,最终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只有学生们在生活实际中去发现、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去体现才能领会一些古诗的真正含义。因为生活中所发现所感悟的已经和作者产生共鸣,例如“蜜蜂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但没有谁去注意蜜蜂的习性和规律,有的女同学甚至害怕、讨厌蜜蜂,自从学了罗隐的《蜂》后对诗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对蜜蜂产生了敬佩之情,也理解了其中诗句“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的含义,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在朗诵中,激发学习兴趣

陶渊明《王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里蕴含着这样的一些信息:首先要“读好书”。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就无所谓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了。上面讲到的听故事、绘画、想象,目的就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好读书”的习惯,第二就是说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阅读鉴赏有其自身规律,相当程度上要求“力求甚解”的“科学”态度,但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就不必有这些顾及了。它不用要求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会分析,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去领略汉语言独特形音义的综合美,所以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就大可“不求甚解”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先让学生背了再说,读多了,感悟多了,学生对其中的意思自然也就会明白个三分。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总之,只要为师者好好把握诗中奔腾的感情激流,引领字词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引导学生在诗中悟情,在情中咏诗,激发了兴趣,那么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一定会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