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浅谈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性课件制作基本条件学生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5202 浏览:121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转化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件制作的思想,又有了特定的含义: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认知规律的小学语文课件,应该是课件有效的根本要求。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我们运用课件、制作课件的目的就是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最终方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感知文本。所以,课件的制作必须考虑文本的需要和教师自身操作的实际水平。
【关键词】制作素材;课件内容;形象化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转化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件制作的思想,又有了特定的含义: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认知规律的小学语文课件,应该是课件有效的根本要求。然而,小学语文有效性课件的制作其基本条件,具体指什么呢?下面,就个人的实践浅谈几点认识。
1 课件制作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大家都知道,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新、奇、鲜”为先,以“熟、爱、玩”为主,所以,制作小学语文课件时必须尊重他们的这个认知特点。
1.1 课件制作素材的生活化: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积累不多,知识积累也不多,所以,其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大家都清楚,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二者而言,小学生可运用的熟知资源还是生活经验。那么,选择课件制作素材时,我们必须努力寻找能反射小学生视觉、听觉、嗅觉等器官收集到的常有信息的素材用。比如在准备《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的教学课件时,我选用了学生上学经常路过的公共场所有关环境、交通等广告、路牌上的语言来展示、理解和仿写,就激起了学生喜爱语言的兴趣。有的学生写出了“我胆小,别亲我”的交通幽默语言,有的学生写出了“我在做一个绿色的梦,别惊醒我”、“小花小草虽然好看,但它们也有生命”的环保语言。还比如,在准备《蜗牛》这篇课文的教学课件时,我请学生在自己生活环境中去找来蜗牛,让它们爬在教室的墙壁上,课文教学时,同学们在边观察、边阅读、边回忆自己与蜗牛故事中,带着激动,幸福的感觉学完了课文,离开了课桌,并再一次与墙上的蜗牛近距离交流,这种课件的选择,显然有了它实实在在的有效价值。
1.2 课件内容制作的形象化:就学生不够熟知的情景制作课件,其目的是启发学生更好地想像和联想,而这样的课件往往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趣味效果才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比如一位老师在教《邱少云》一课时,他制作的课件是复制书本插图中人物的面容,表现邱少云难受的手指关节是不怎么清楚的,把这样一幅画打在屏幕上让小学生阅读和体会,显然力度不够,而我看到的另一位老师,他却把电影《邱少云》搬到了学生眼前,执教者把烈火紧紧包住邱少云,邱少云趴在火堆里却纹丝不动的镜头反复播放,令学生为之动容,有了身同其受之感,于是学生在朗读文本语言时,一下便找到了感觉。仔细想想,第二位老师的聪明之举便是把静的画面变成了动的真实情景,这无疑增强了课件内容的形象化。
1.3 课件制作程序的简洁化:大家都知道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由易到难的特点,这主要还是因他们生活知识积累不多造成的。所以,无论是制作实物性课件还是多媒体画面、有声课件,在使用时都必须能让小学生感觉简单、明了。我在教学生理解“里”字的含义时,(课件)先展示了一个鸡蛋,然后鸡蛋碎了,满屏幕的四溅,从里面蹦出一只小鸡,看到这个画面过程,学生的确兴奋地笑了,但让学生体会“里”字的含义时,学生确不能一下子讲清楚。后来,我把课件进行了这样的调整:一个大大的鸡蛋,静静地躺在草窝里。雪白的蛋壳里一只成形的小鸡稚正闭着双眼,不远处,一只母鸡看着“蛋宝宝”正“咯咯咯”地叫。上课时,让学生静观画面一分钟后,说出小鸡稚和母鸡所处的位置,学生便一下子回答正确了“小鸡稚睡在蛋壳里,鸡妈妈站在鸡蛋宝宝旁边守护着孩子”。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马上站在教室外,让学生说出我所处的位置,学生当然毫没问题就说对了。如此类推,学生连续说出了书包里的书,开水瓶里的开水,锅里的饭等到现象语言,可想而知这个课件简洁的操作其教学是有效的。
2 课件制作要符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
我们说,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我们运用课件、制作课件的目的就是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最终方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感知文本。所以,课件的制作必须考虑文本的需要和教师自身操作的实际水平。
2.1 教师必须熟知自身课件操作的优势点:我们说“人无完人”教师也一样。每位老师的语言技能,掌握知识技能的宽度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每位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选择自己的优势技能去设计和制作课件,才能在上课时熟能生巧、得心应手。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他就选用了海洋生物的摄影短片课件,由于他的朗诵有魅力,且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于是他边放短片,便边配解说,其解说语有原文语言,有自创的描写语言,这种发挥自身优势的课件运用,确实让学生耳目一新,在长见识,并达到了从课内走向课外的良好效果。我也曾见过这样一位老师,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只见他把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缸放在讲台上,装上大半缸水,玻璃缸里放着一块铁,再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盆放进水中,这时老师用绳子的一头拴住铁,另一头系在这个小盆上,待小盆子稳定后,请一位同学慢慢舀出盆里的沙子。盆里的沙子逐渐减少,小盆子慢慢浮起来,那水里的铁也随之慢慢被拉起来 。。。。。。 学生一片欢呼。整个过程,这位老师无一句解说,却达到了如此效果,这不能不说老师清楚的、有节奏的、流畅的演示,产生了生动的课本解说效果一般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而这位老师发挥自己最优势能力的策略来教学,无疑是正确的。
2.2 清楚文本内容课件的需要点:由于每篇课文其体裁、内容、表达都不一样,并且学生理解学习的难点、重点也不一样,所以,每篇课文学习时,课件操作的时机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过,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良好的时机的把握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有的课文需要在难理解的内容处使用课件。比如要明白《锡林郭勒大草原》中的“镶嵌”一词的意思不容易,我采取变抽象为具体的办法,采用物和物镶嵌的过程演示方法让学生一观便知其意了。而有的课文需要在学生情感需要时使用课件。我教学《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时,上课前,考虑到学生在阅读理解写村子里的人无节制的砍伐行为的语言时有难度,我便在一开课时就激发学生的情感动机。一开始,我便运用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的 幽默语调讲述“从前,有一个小山村呀,非常美丽,可是呀,后来……”,如此反复三遍后,便勾起了学生极大兴趣,在这种下,我马上播放一个小山村被洪水淹没时的悲惨画面的动画课件,这就从观感和听觉上震撼和刺激了学生的同情心。有了这种感觉后,学生一读文章最后一 段,便找准了语感。最后,我再放出小山村鸟语花香般美丽的画面,强烈的视觉对比让学生更觉幸福生活的可贵,有了这种珍惜感,马上让学生去读村子里的人祖祖辈辈任意毁坏生态环境的语段,确实学生一读便有了小山村人自作自受的感情,而这种感情领悟的成功,更让人明白了一点:课件运用时机的把握是何等的重要。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只有明白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吃透了文本的重难点把握好了课件运用的时机后去制作和运用的课件,才有可能取得教学的最后成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