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放飞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放飞心灵、快乐学习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19992 浏览:85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放飞心灵,快乐地学习数学呢?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习内容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
识”,要求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老师为每个同学准备了6盒巧克力,想请同学们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6盒巧克力你准备怎样分着吃?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个同学说:“爸爸妈妈每人吃一盒,剩下是我的!”立即就有一个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你也太自私了吧!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我想每人应该吃2盒,这样很公平。”此时,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于是,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通过这一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这一片段教学让我感受要想真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初步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生活所必需的数学。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心求通、口欲言”时才去启发。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这种“愤”和“悱”的情境。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言语提示的方式,即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借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另一种是活动的方式,即让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而产生问题。比如:从课外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趣而又难以回答,学生从而产生了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的要求。如:学习“椭圆的定义”时,先布置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椭圆,量出长轴和椭圆上任一点与其两焦点的距离之和,再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相等,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求知欲。这种探究的学习方式,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之,尽可能地排除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知识的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直观教育,让学生快乐学习

直观教学是教师利用教具、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行学习。如何在新课程思想指引下,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我想到了直观教学。如: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将长方体的6个面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目前。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还有12条棱,分为3组,每组4条棱长相等的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率很高。

四、重视操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已经学过的知识,学生通过剪剪贴贴,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公式,而且还兴趣高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让我们的学生放飞心灵,快乐地学习数学,就一定要把数学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作者单位 江西省广丰县霞峰镇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