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习动机融入型学习动机和内在学习动机与英语学习对策联系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29019 浏览:1247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Gardner和Lambert(1959)在大量研究态度和动机的基础上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的经典模式,认为外语学习动机是影响二语习得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而学习动机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策略的选择。华惠芳对英语学习动机和策略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学生80%属于纯粹的“证书动机”,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等考试。她提出应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外语学习的内在动机。何兆熊认为,态度影响和决定着动机,态度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制约作用主要是通过动机。优秀的语言学习者不仅能够选择和使用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往往学习态度端正、动机明确,因而他们能获得成功。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展现内在动机和融入型动机对学生外语学习策略的不同预测效度来探求两种动机在影响英语学习者学习策略方面的差异。

一、英语学习动机的类型和策略

1.内在学习动机

Ryan和Deci将内在动机定义为“使人们追求新奇、挑战,延伸和利用个人能力去探索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具有自主性、胜任性和归属性的本能需要。自我决定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内在激励的过程,当一个人以上三种需要都实现时,他的这种动机便得到了满足。有关内在动机的许多文献关注的问题大都是如何保持和延伸这种驱动力,认为一旦学生的内在动机得到激发,相应的学习策略便随之而来。然而,虽然学习动机理论都强调动机并不会直接引起学习成绩的提高,旨在研究内在动机是否能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及如何预测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的相关文献却寥寥无几。众所周知,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他所积累的知识就会越多。然而,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具有同样的效率,只有当学生积极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时,较强的学习动机才会引发明显的学习效果。

2.融入型学习动机

Gardner和他的同事(Gardner,1988;Gardner,Lalonde,& Pierson,1983)针对外语学习提出了一个动机的概念模型。该模型把外语学习动机分为工具型动机(如找到更好的工作)和融入型动机(如融入目的语社团的社会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融入型动机也属于工具型动机,因为外语学习可加速学习者融入目的语文化。在Gardner的社会教育模式下,融入型动机与内在动机的概念有共同之处,就如Neol指出的一样,融入型动机与内在动机均指“对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所持有的积极态度”。然而,Neol同时也指出,内在动机并不涵盖对二语社区的态度问题,因此有别于融入型动机。我国学者高一虹等通过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内在兴趣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首要因素。与工具型动机相比,融入型动机即对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内在兴趣是最重要的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投入程度的影响也最大。

3.动机与学习策略

外语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外语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具体的行为、步骤和技巧。很多学者都认为,动机通过学习策略的作用影响到学习成绩。Turner研究发现,课堂氛围影响学生的阅读动机,而阅读动机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在课堂上阅读任务卷入度高的学生倾向于比阅读任务卷入度低的学生使用更多的学习策略,如练习、详述和组织。Pintrich研究发现,有目标定向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深层学习策略如详细阐述和组织胜于浅层学习策略如反复练习。在学习策略如何影响学习成绩的问题上,一些研究旨在探索各类认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Pintrich和DeGroot研究了初中生在英语课堂上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各种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如理解监控力、目标设定、计划、努力管理和坚持)都是学习成绩最好的预测参数。
以往有关动机的研究表明,学者们大都认为学习策略是动机构念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变量。虽然有关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研究已广泛应用在一些学科领域,有关外语学习的实证研究数量却相对不足。由于外语学习有别于其它科目,因此增加有关外语学习动机与外语学习策略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研究假设

研究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的工具有很多,其中,Hsiao和Oxford开发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是最为成熟,运用也最为广泛的研究工具。SILL用来测量外语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种类和频率,它由六个分量表组成: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
本实证研究旨在利用SILL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外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并不考察学习策略在外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之间所发挥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融入型动机将增加学生使用外语学习策略的解释力;
假设2:融入型动机和内在动机将从不同侧面预测学习策略的使用;
假设3:融入型动机将预测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如阅读外语书籍和使用外语对话的卷入度;
假设4:具有融入型动机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补偿型策略和合作型策略,这些策略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流利程度。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北省三所高中630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男女生的比例为31:32。其中,高一学生204名,高二学生235名,高三学生191名;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比例为215:211。样本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受试者性别、年级和专业分布

2.测量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是由测量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几个成熟量表改编而成:Pintrich的学习动机策略问卷(MSLQ)、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和Dornyei(1990)的学习过程问卷(SPQ)。MSLQ用来测量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机,由5个分量表组成:内在目标导向、外在目标导向、任务价值、学习控制信念和自我效能;SPQ用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态度;SILL用来测量学习策略。本文使用的量表有关学习策略项的信度值见表2。 表2 学习策略项目信度

3.量表分析

对动机项目,本文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极大化正交旋转法得出了8个因子。MSLQ的项目得以沿用,并增加了适合外语学习的额外因子。8类因子中具有最高负荷值的项目被筛选出来形成以下的动机分量表:(1)融入型(4项,α=.82,例:学好英语对我很重要,因为它可以使我与更多不同的人对话。);(2)内在型(4项,α=.74,例:学习英语是我的爱好之一。);(3)自我效能(4项,α=.79,例:我认为自己可以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4)掌握型取向(3项,α=.70,例:在课堂上,我喜欢更具挑战的认为,因为它能使我学到更多的知识。);(5)绩效取向(3项,α=.66,例: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在这门课上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6)外在调节型(3项,α=.66,例:我学这门课,主要是因为父母或老师要求。);(7)内在控制型(3项,α=.71,例:如果我听不懂课程,是因为我努力不够。);(8)努力型(3项,α=.35,例:坦白讲,我在英语学习上付出了我最大的努力。)。
有关学习策略的测量工具,本文在SILL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因子负荷值筛选出了6个因子:课外学习活动策略、认知学习策略、分析学习策略、补偿策略、合作策略和学习情境优化策略。本研究中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相关项目、信度系数和因子负荷值见表3。

四、研究结果

1.课外学习活动策略

内在动机(β=.41,p<.001)是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策略最好的预测指数,其次是融入型动机(β=.20,p<.001)。掌握型取向也是重要的预测指数(β=.12,p<.01),自我效能对课外学习活动策略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β=-.11,p<.01)。

2.认知学习策略

融入型(β=.23,p<.001)、努力型(β=.20,p<.001)、内在型(β=.23,p<.001)和掌握型取向(β=.15,p<.001)四类动机均是认知学习策略最好的预测指数。

3.分析学习策略

内在型动机(β=.17,p<.001)、内在控制型动机(β=.16,p<.001)、掌握型取向动机(β=.16,p<.001)、融入型动机(β=.14,p<.01)、努力型动机(β=.10,p<.01)和自我效能型动机(β=.08,p<.05)都对分析学习策略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4.补偿策略

融入型动机(β=.31,p<.001)是补偿策略最好的预测指数。自我效能(β=.18,p<.001)、内在控制(β=.16,p<.001)、掌握型取向(β=.08,p<.05)同样与补偿策略存在正向的关系。

5.合作策略

融入型动机(β=.24,p<.001)是合作策略最好的预测指数。努力(β=.17,p<.001)、外在调节(β=.12,p<.001)、内在控制(β=.09,p<.05)与合作策略的使用存在正向的关系。

6.学习情境优化策略

自我效能(β=.214,p<.001)、努力(β=.19,p<.001)、掌握型取向(β=.13,p<.001)都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学习情境优化策略。一旦其他6种动机量表进入回归阶段,融入型动机和内在动机对学习情境优化策略的预测效力不强。
五、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融入型动机可增加对外语学习动机的预测力和解释力。研究结果证实了前文所做的假设:融入型动机可以正向预测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策略、认知和分析学习策略、补偿策略和合作策略。另一方面,内在动机仅能预测课外学习活动策略、认知学习策略和分析学习策略;具有融入型动机的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方面更可能使用补偿学习策略,他们对融入英语国家文化和提升与外国人的交流能力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
在预测合作策略的使用方面,融入型动机的预测力远远大于内在动机。希望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618jyw.com
用英语与人交流的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更愿意与人合作的倾向。与本文之前所做假设不一致的是,融入型动机并非学生课外学习策略的最佳预测指标,内在动机反而具有更强的预测力。具有内在学习动机的学生更注重扩展他们的能力和需求新的挑战。而课外学习活动如阅读英文书籍、参与英文对话等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内在动机和融入型动机。
数据分析显示,融入型动机和内在动机均是英语学习策略主要的预测因素。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对学习策略产生不同的预测效力。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具有融入型动机的学生比具有内在动机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这表明,这些更具社交性的策略最有可能用来帮助学生实现精通英语和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的目标。而后一目标对希望以后出国深造的学生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不同动机和学习策略之间关系及不同的学习策略如何预测学生外语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Gardner R C,Lambert W E.Motivation Variabl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9(13).
华惠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外语界,1998(3).
[3] 何兆熊,梅德明.现代语言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Ryan,R.M.,& Deci,E.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 [5] Gardner,R.C.The socio-educ源于:硕士论文www.618jyw.com
ational model of second-language learning:Assumptions,findings,and issues.Language Learning,1988(38).
[6] Gardner,R.C.,Lalonde,R.N.,&Pierson,R..The socio-educational model of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vestigation using LISRELcausal model.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2).
[7] Noels,K.A.,Clement,R.,& Pelletier,L.G.Perceptions of teachers’ communicative style and students’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9(83).
[8] 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外语研究.2003(1).
[9] Pintrich,P.R.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In M.Boekaerts,P.R. Pintrich,& M.Zeidner(Eds.),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2000.
[10] Pintrich,P.R.,& DeGroot,E.V.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0(82).
[11] Hsiao,T.,& Oxford,R.L.Comparing theories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2(86).
[12] D?rnyei,Z.Conceptualizing motivation in foreign-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Learning,1990(40).
[13] Pintrich,P.R.,Smith,D.,Garcia,T.,& McKeachie,W.Predictiv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MSLQ).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3(5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