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10890 浏览:454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对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有谈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注重培养个体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等语文能力的目标。本文以三个方面切入高职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熟悉,审美感受,完成审美创造。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c)-0175-01
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第一点谈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大学时期学语文是接受语言文化熏陶,以扩大自己的视野,感悟优秀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深邃的思想以及人格的气力,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是公共课,该课程以具有丰富的想象性、情感性、发散思维性的文学作品为依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浅析能力,能带给学生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启迪,审美上的享受,培养学生高尚人格,提高情商和职业道德。所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注重培养个体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熟悉,审美感受,完成审美创造。
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已经脱离层面上说教,应该是立足文本,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弘扬。本人通过实践,以为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以以下几方面入手。
1紧扣教材,赏析作品,感受文本表层美
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体现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美”:以形式上说有文字美,意境美,以内容上说有外在美,内在美,语言美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浅析鉴赏,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熟悉。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紧扣着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以“月”为重点,写不同时间、环境下月的变化,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舒适。诗歌中描写了月夜下布满诗意的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海雾,江树。云雾弥漫下的江、天、人浑然一体,朦朦胧胧,这样一幅神话般迷人的月夜图,令人无穷神往。沈以文《鸭窠围的夜》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带有湘西地方和民族色彩的特异人生,全文具有原始的自然美。如散文第三段沈以文眼前的水上人日常生活我们都很熟悉“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各人蹲在仓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饱后,天已夜了。”“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摆着以船头跳上了岸,以一堆石头间的小路径,爬到半山上吊脚楼屋子那边去,找寻自己的熟人,找寻自己的熟地。”生活过得非常踏实,毫无矫揉造作。所有这些白描的素朴文字,始终保持一种纯真、自然的元素,一切都还带有“原料”意味,具有高度生动的自然性,原生态,充溢着生命的张力。这种美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外在的、环境的美。
2品位语言,深入探究,体味内在传统的美
大学语文教学重在赏析作品,通过文本内在的联系,如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关键词句等,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达到对学生的人文培养,以而提高人文素养。
以《鸭窠围的夜》一文为例,文中有说:“陌生人自然也有来到这条河中来到这种吊脚楼屋子的时节,但一到地,在火堆旁小板凳上一坐,便是陌生人,即刻也就可以称为熟人乡亲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绝不设防,让人们觉得很放松。作者在文本中重在再现了湘西物质、精神的“原生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倾向,物质的贫乏不算悲,水手、妇人们精神上的贫乏才真正应该哀戚。长期单调、枯燥的生活,使得这里的人们思想特别单纯,再现了自然纯真的美。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懂得“自然就是美”,才能长久,中国有古话说,人是由于可爱而美丽,而不是由于美丽而可爱。现有部分学生的审美观稍有偏颇,穿吊带,描眉涂腮,装扮成人化,还有攀比心理,心思花在外表上,而不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这样的审美观固然不能说决定一个人的思想,但至少代表一部分。
在《春江花月夜》的讲解过程中,紧扣15个写“月”的句子,4个写“春”的句子,12个写“江”的句子,2个写“花”的句子,2个写“夜”的句子,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明月相思楼”“落月摇情满江树”诗句里,可望见明月的处升、高悬、西斜、着落过程,看到长夜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天涯的游子间的相思之情,这份执着的纯洁真诚的爱情令人感动。舒婷《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体现对女性自身的独立与幸福的大胆追求。泰戈尔《在黄昏的时候》,“爸爸,我把自己丢失了”一个天真、纯洁、可爱的女孩形象,让作者不由把现实、想象、人世、天空融为一体,诗人的笔,惊人传神。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继续了印度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汲取了孟加拉民间诗歌的营养,创造出自己的清新、优美的诗歌风格。
3学以致用,结合实践,传承传统美德
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以中国人的特有民族性心理和文学自悟力,拥有“很中国”的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要继续精华,发扬传统,大学语文可以作为最具传承性的工具,可以把国语先容给世界,同时也打开一扇窗,让国人了解世界。国际化,全球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存自己的东西,体现审美创造。我国事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勤劳、善良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蕴涵了丰富的道德文化传统。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笑脸或是一声问候都可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联系、人与社会联系和人与自然联系的实践的结晶。这些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矢志爱国,善待自然,宽以待人,尊师重道的事迹数不胜数。
冰心的《笑》,被称作中国现代“最初的美文”的,美就美在她捕捉了人类常见的神情——微笑,张扬了人类最重要的情感——爱。人与人之间一个发自肺腑的微笑,什么矛盾、恩怨都可化解,社会也就和谐了。余秋雨《都江堰》中大智大巧、造福万民的专家郡守,都江堰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地永久性地灌溉着中华民族的母亲般的风险精神,都蕴涵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体现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北岛《回答》,透过文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厚的美学特质,无畏的挑战精神让青年人热雪沸腾。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故本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字字铿锵,昂扬进取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冒险敢闯的精神,激励着青年人奋发向上。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2]徐珮,毛维,朱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近况及浅析[J].武汉: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