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艺术

更新时间:2024-01-11 点赞:25593 浏览:1180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德育渗透的策略五彩缤纷、多种多样,文章叙述了小学语文教学在先容背景、浅析人物形象、合作讨论和朗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拓展教与学的视野,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而达到培养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品德策略渗透
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进展起来的。假如没有学校教育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灌输,那他们就不可能形成社会所要求的那种思想品德。老教育家徐特立说得好:“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一代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品德思想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在整整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下列策略渗透德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先容背景中渗透德育

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在先容背景时,要运用正确的态度、观点和策略,留意思想教育的渗透。
如:教小学课文《詹天佑》这一课。课前我先先容时代背景:清朝末年要在北京到张家口修一条铁路干线。当时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帝国主义欺侮、压迫我国,干涉我国内政,我国科学技术又很落后,詹天佑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接受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他历尽了艰难,不顾帝国主义的百般刁难和阻挠嘲笑,战胜了恶劣的天气,险恶的地势,提前两年竣工,修筑了我国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职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学生了解了这段背景,就会更加敬仰詹天佑,敬仰他这种为国争光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精神,以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浅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眼前站起来,并铭刻在学生心上,我们上课时应该借助对形象的具体浅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的策略,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如:在教《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我是通过以下点拨浅析老班长形象的:一个不到四十岁的人,背就“有点驼”,颧骨突起的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这是一个未老先衰的形象。长征时,老班长接受党的委托,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他用钢针自制成鱼钩,天天在宿营地四周找水塘钓鱼给伤病员滋养身体,自己却背着病号“嚼几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老班长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最后竟倒在钓鱼的水塘边而再也没有起来——老班长为了扶救同志,把温饱、存活的希望留给别人,把饥饿、死亡留给了自己。
经过这样点拨,使学生受到了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思想品德教育。
又如:教《小姗迪》一文,我是围绕最后的中心句展开教学的。课文围绕最后的中心句,为我们展开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小姗迪为了卖掉一盒火柴以充饥腹,四次乞求作者买他的火柴,最后被车轧伤,悲惨地死去,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礼貌、诚实、善良的苦孩子的美好形象。另一条线索则是作者在故事发生、进展及结束时被小姗迪美好的心灵所感动,直至深受感动的思想感情变化。在讲读课文时,我便牢牢捉住小姗迪的“请”——“请求”——“请求”——“乞求”等词,四次要求作者买他的火柴,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浅析,来浅析小姗迪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感悟小姗迪那文明礼貌、诚恳善良的美好心灵。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公道想象,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融会在一起,思想产生共鸣:对小姗迪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恨,对小姗迪美好心灵的赞叹交织在一起,以而使他们受到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的教育,进而激发他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对今天美好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

三、在合作讨论中渗透德育

教师上课时要紧扣课文重点提问,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在不知不觉中,教师引导学生步步逼近不足中心,找出不足的答案,使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处于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这样,他们不但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向学生展示了桂林的美景,指导学生认真观看,先让学生独立思索,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集中讨论,理解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桂林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以中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触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在朗读课文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使他们懂得爱什么,恨什么,是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好教材。因此,语文朗读教学跟思想教育相结合,做到文道统一显得特别重要。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获得审美享受。
那么,朗读教学怎样跟思想教育相结合呢?
我们以为要留意以下三步曲:
朗读之前,要通过各种策略,启发学生思索,激发学生的感情,提示朗读的要求和技艺教学论文,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和与作者相应的感情朗读文章。
朗读指导中,要学生正确而真切地表达出文章的思想内容。思想内容是通过字、词、句、章来表达的。朗读时,必须启发学生在理解内容上下功夫,而不是空洞地要求有感情。
朗读之后,要以思想感情和朗读技艺教学论文两个方面进行评议。朗读的评议不只是字音读得准不准,停顿恰当不恰当等技艺教学论文不足,而应该把评定朗读的思想感情和基本功结合起来,把学生朗读的态度和朗读的效果结合起来。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的是作者陪同总理审阅一篇稿子,亲眼见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艰苦奋斗朴素无华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回来的路上,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满怀发出内心的呼喊;“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生活是多么简朴!”作者正是满怀这种深厚的感情来叙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同时本课文渗透了周总理吃苦刻苦、工作态度认真、勤俭节约、平易近人素质。教学时我极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思想教育。
总之,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饱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由于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2]王深根.课堂教学艺术精品集.宁波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