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文学性点滴谈

更新时间:2023-12-24 点赞:15173 浏览:684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现在的中学教科书,一般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选段,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为了突出课文的文学价值,教师应根据体裁选用正确的授课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中的文学因素,转变以前的教之于文而没有文学欣赏的价值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学性因素价值
近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越来越格式化了: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几乎全用来解决一个又一个不足,一篇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往往按字词句段的形式,分解得支离破碎,完全淡化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这也成了部分学生重理轻文的重要理由之一,因而,挖掘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渗透人文主义思想,还文学作品以本来面目,已势在必行。
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顾名思义,就是文学的作品,其明显特点就在于突出的文学性。而每种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又各具其独特的魅力,因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捉住各自的特点,突出作品的文学性,最大限度地再现课文的感染力,将学生的留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的文学性)。
那么,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呢?笔者以自身教学经验为例,谈谈这一不足。
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诗词最讲究的是意境和情趣,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难理解的也就是诗词的意境和情趣,要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运用联想、想象感受诗(词)人熔铸在景物描写中的深刻意境。但朗读也绝不是单纯作用上的反复读,而是留意将整体朗读、片断朗读、指导朗读、示范朗读、比较朗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想象也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胡思乱想,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策略上的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如在讲《念奴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