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有着误区和倡议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33835 浏览:1568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练习方式,也是初中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策略,是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由书面语言向口语转化、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表达能力的一种最具特点的教学对策。纵观如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教学环节出现了不少误区,本文针对此现象进行探析并寻求突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误区对策
语文教学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朗读。朗读教学也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理念下,朗读不但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也是形成语感的基本手段。深刻熟悉朗读教学的重要量,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探讨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初中朗读教学中有着的误区

1.单向灌输

阅读教学已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效率,影响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瓶颈。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影响很深。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把教师理解为传授的一方,把学生理解为接受的一方。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作为传授一方的教师向作为接受一方的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单向灌输。“讲授法”、“满堂灌”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名之曰“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教师提的不足毫无启发性,所追求的也是所谓的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能与“教参”完全相同)。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能够提高。

2.抱住教材不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语文的凭借。学生借助于教材,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精神生活。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但若仅仅凭借教材中有限的篇章,是难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的。我们知道,以知识到能力,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可惜,目前相当一部分低级中学的阅读教学仍死死抱住一本教材不放,教材的内容非讲透讲烂不可。

二、新课标理念下的朗读教学

1.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一个具有良好语感能力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经常进行朗读练习,能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练习,我以为最重要的是练习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人们所产生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以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朗读达到了目的,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达到了目的,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2.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必须指导学生深入浅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以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例如:对《黄河颂》的朗读指导,笔者首先告诉学生黄河颂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写成的,文章在歌颂黄河的同时,体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这种感受到对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的情境中进行朗读,在教学的时候学生就能把黄河汹涌澎湃的读出来,在读中让学生感受对祖国山河的向往、憧憬之情。然后,我又把诗中的重点句段对学生作了进一步的指导,让学生觉得只有这样读才能体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如:对“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污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站在高山之顶望黄河的情境,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这种情感。

3.要给学生读书的机会

阅读是对知识信息吸收、掌握的过程。怎样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好书、多读书,以便获得最理想的阅读效果,最好的策略是多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阐明的就是这个道理。阅读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很多的读书机会,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读课文,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一是要留意读的方式,做到丰富多彩。如:默读、朗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只求学生真正投入,不求形式统一。二是要留意读的层次性,做到有所取舍。不同的年级使用不同的练习形式。三是要留意个体差别,做到因人而异。鼓励学生根据阅读习惯和自己的特长,使用不同的阅读形式。四是要留意文章的类型,做到因文而异。阅读时要依据不同的课文,练习不同的阅读能力。如阅读散文、诗歌,就要着重有感情地朗读练习;阅读小说、童话,就要着重默读和轻声朗读的练习。

4.教师进行恰当的指导和评价

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及时作出恰当的指导和评价。“读得不错”、“读得很好”“读得还可以”、“读得太棒了”这一类的评价,在阅读课中普遍多见。这类朗读评价语令我们只见其表,不见其里,而至于读得不错”、“好在哪里?”学生根本没办法得知。这种过于简单又笼统的评价方式,对于后边朗读的学生来说是模糊的概念,学生不知以何“发力”,也只是重复模仿前一个学生的朗读语调、语气、节奏、感情等。这样无效的“朗读推进”式的目标追求是对课堂时间的白白耗费。教师要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让评价在朗读中有机地渗透、附着于学习内容,使它们浑然一体,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少了理性与机械,多了感性与灵动,少了程序与呆板,多了想象和意境。

5.让学生体验读书的欢快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教师还得让学生亲身介入朗读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体验读书所带来的欢快,或发现自己在哪里读得不够好,以而使他们想去读书,善于读书。首先,我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不唱读,不重复,不把句子读破,让学生养成经常与字典打交道,一碰到不懂的字词就主动查阅。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他们练读,让读得好的同学去示范读,有时同桌互读,有时个人挑战读,有时小组赛读,让他们在读时互相欣赏,互相指出有着不足,互相提高,让他们在反复实践中感受到轻重缓急、抑扬抑扬的朗读,享受读书给他们带来的欢快。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便越来越喜欢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享受阅读所带给他们的欢快。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孝友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