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提问发挥好提问艺术试述让语文课堂更精彩中心

更新时间:2024-01-08 点赞:15090 浏览:605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提问能够诱发学生思考,能够开拓学生思维。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过探索,摸索出了一些有效提问的技巧,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

1. 课堂提问的特点

要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首先要了解课堂提问的特点。课堂提问的特点有:
(1)启发性。所谓启发性,就是指教师的提问要能启迪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求知的。
(2)系统性。所谓的系统性,是指教师所提的问题,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换言之,就是提问要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排列,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师的教学思路。
(3)概括性。所谓概括性,是指教师所提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过于繁琐,切忌提出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所提问题须重点突出。
(4)量力性。所谓量力性,是指教师所提问题深浅适度,不要提得太深,深了让学生望而生畏;也不要问得太浅,太浅太易,又没有思考价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是指教师所问的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因此学生回答此类问题时,可以多角度、从侧面进行思考,寻找解答问题的不同途径。
(6)迷惑性。这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的认识可能会有偏差失误,教师提问时可考虑到这种可能性,有意识地提出带有迷惑性的问题,使学生回答时错误充分暴光,然后教师才引导他们去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7)应变性。所谓应变性,是指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得到学生满意的回答,或者有时学生的回答南辕北辙,或者有时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出现上述问题时教师不要立即给予否定,也不要包办代替把答案和盘托出,教师应因势利导,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引导学生转换正确的思维方向。

2. 课堂提问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提问的特点和原则,还要正确地把握提问的时机。当前,我们有些教师,课堂提问不作精心设计,而且信口乱问,所问不依据教材的特点,所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古人指出:“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意思就是说:“学生在心欲求通而未得的时候,口欲发言而未能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巧妙地提出问题来。”

3. 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5. 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 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

6.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