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就有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征文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28793 浏览:1318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人生境界,其中的《岳阳楼记》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千古绝唱,文中所揭示的三种人生境界,更是昭示后人,发人深省。
关键词:境界;心;舞台;人生
千百年来,官场上的起落浮沉,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深解个中滋味。面对贬谪的失意,有人忧愤难平,以致伤身,一蹶难振;有人坦然面对,豁达自若,随遇而安以致做了不少好事;有人初衷不改,继续奋发,时机一到又如野草遇春风一般茁壮生长。
迁客骚人的人生境界
世上有一种人,很值得我们同情——迁客骚人,多愁善感之人。他们有时“以己悲”,触景生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有时“以物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便是真实写照。柳宗元便是其中的代表。
一千二百多年前,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而获罪,被贬谪到永州,一个满怀“济世”理想的人却屡遭陷害、打击,加上母亲的去世,朝廷的诽谤不断,柳宗元内心是何等愤懑、冤屈、酸楚。因此被贬永州司马之后,有职无权,有官位无官事,为了排遣内心的抑郁,只好去荒僻角落寻找探求奇幽之境,用暂时的山水之乐来让自己暂时忘却心头的抑郁之情,于是,《永州八记》一篇篇应运而生。但细研究之下,不难发现,《八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柳宗元寄予在字里行间里的感情,那就是“先乐后忧”。山水之乐让柳宗元全身心地融入自然,暂时忘却了自身的忧烦,“以物喜”,但时间一久,不安之情便在心头潜滋暗长:如此美景,我能赏识,那么谁能赏识我呢?于是被贬的冤屈,小人诬陷的阴险,别人讥笑的冷眼,前途的迷惘,万千悲情一齐涌上心头,让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久久不能释怀,“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终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永州之野的奇幽美景也不能让诗人旷达,虽然时有“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警世呐喊,但一个并不愿遁世隐居的有志之士,却不得不过着无所事事的山林生活,柳宗元一直无法从贬谪的打击中走出。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无尽的怨愤抑郁,才是柳公的真意啊。十年后被召回京,不久又被贬柳州,这次对他的打击更大,敏感的柳宗元意识到:朝中的政敌这样仇视自己,而自己年事渐高,再次复出希望渺茫,在忧愤贫困交加中,他匆匆走完了47年的人生历程,而此时,皇帝再次召他回京的诏书正在路上……这不能不是一种遗憾,我们已经无法猜度若他再次回京会有什么际遇,他已经等不到了。柳宗元空有满腹经纶,空有壮志凌云,却因终日“忧谗畏讥”而早逝。
“古仁人”的人生境界
世上有一种人,值得我们尊敬,“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岳阳楼记》中是这样概括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其核心是一个“忧”字,忧国忧民。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依然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苏轼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处穷而不忘兼济天下之志。光明磊落,一世坦荡,苏轼更能积极处世,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在为官上,虽然他深知“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但是处庙堂之高,他却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见解和人格坚持,初入朝廷,他不满王安石的变法,忠言谠论,直而不随,“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不能见容于元丰,于是自请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处江湖之远的苏轼也没有忘记兼济天下之志,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
苏轼一个光辉的名字,“千古风流人物”,是那璀璨星河中一颗最闪亮的星。
“心怀天下”的人生境界
世上还有一种人,我们必须得仰视!范仲淹,就属于这一类人!孟子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公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比孟子,范公的精神更主动,更博大,更无私,更感人。范仲淹不排斥个人的忧乐,更真实,更感人,更真切,不必说他求学苦读昼夜不息;也不必说他为磨炼自己每天划粥而食,光是那仕途的三起三落仍然不改忧国忧民之心,心中全无自己荣辱得失的高尚情操就让人敬仰不止。
他的心始终装着君主,装着黎民百姓,装着天下苍生。他无论官做到哪里,每到一地,都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难怪在他离任时,每每会发生百姓阻拦传旨使臣,只想让他继续留任——做官到这份上,还有什么可说的!也难怪在他死后,朝野上下一致哀痛。老百姓更是自发地聚集举哀,并为他画像、建祠以纪念他!更可贵的是,他为了天下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敢于与权贵作斗争,甚至不怕一次又一次地卷入政治斗争的阴谋中而从不后悔,三次贬官他都坦然面对,最后一次竟与送行的王质开玩笑,让他送整羊来“祭祀”自己,别说名利荣辱,他连自己的生死都不放在心上了!一篇《岳阳楼记》,范公不是用笔,而是用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感悟浓缩而成,那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当然,由于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个人遭遇不同,三人不一定有可比性,我们也不能苛求古人,但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宽,人生的路就会有多远。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滕州市北辛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