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改革地方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革新研究网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7185 浏览:217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生物化学这一学科理论的飞速发展,获取该学科知识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根据地方高校生物化学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情况,探讨了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方高校 生物化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学 化学应用 教学改革
1674-4810(2013)18-0062-01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阐述生命体的化学组成、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规律的学科,它既是现代生物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又是其发展的前沿。该课程已成为各高等学校生物类、农学类、食品类、药学类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育部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最新制订的《理科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中列入了生物化学。本文针对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地方高校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对两个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进行思考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涉及学科门类较多、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其中的代谢反应复杂,即使是生物专业的学生也感到理解难、记忆难、掌握难,更何况是基础生物学知识相对缺乏的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生,知识的起点普遍偏低,容易导致与两个专业的实际相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甚至产生畏惧和排斥情绪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生物化学知识,真正对其专业学习有帮助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式

1.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和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基本要求。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围绕的是结合地方特色,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也不相同。因此,作为指导性文件的教学大纲应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拟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及教学进度、教学深度、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方面。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构建适合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特点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尽量避免已学知识的重复。两个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生物学知识相对缺乏,在学习中易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基础生物学知识可为学生提供学习生物化学的基本背景性材料,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学专业教学重点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和现代化学技术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对应用化学专业还需要讲授生物化学知识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构建一个既有联系又体现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特色,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知识体系。

3.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联。目前,不少学校的生物化学教学工作者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一些经验。结合地方高校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实际和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第一,注意理论结合实际,用生物化学的知识来解释和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针对化学和应用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生活案例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枯燥、抽象的基本概念和代谢途径的理解,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并强化了记忆。
第二,采用启发式、对比式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与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相关的生物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来理解教学内容,并用形象直观的比喻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和机理的理解。此外,由于生物化学知识的逻辑推理性强,需要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和总结。
第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运用,多媒体已成为各高校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将枯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抽象的体内代谢变化规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具体、更清晰。
三 结束语
毫无疑问,教学永远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失败。通过不断地开展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真正符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从改革中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使教学更好地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服务。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