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知行合一试述试述让学生“以做中学”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14776 浏览:6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作者仔细研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相关书籍和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有感而发,主要探讨了当前教育普遍存在的知行分离所导致的学生厌学现象,和让学生“从做中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学生“从做中学”。
[关键词]:杜威 知行合一
发现某个学生在学习中有懈怠的情况,老师家长都苦口婆心的做所谓的思想工作,道理一套一套的,但很多时候感动了自己,却感动不了学生,或者当时让学生感动的泪珠儿一串一串的,可三两天过去,学生依然无精打采。这种情况相信现在很多一线的教师都有过。我也一直困惑,最近读了一些杜威的著作,恍然大悟!
原因很简单:“知行分离”!
想想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书本上的东西,大多是远离学生经验和不能对行为发生影响的东西。杜威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应当是合一的。如果一个人他所学的知识不能影响他的行为,他的行为又不能源于他所学的知识,那就只会养成一种轻视知识的习惯。因此诞生了读书无用论,本人在初中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一度逃学,成绩一落千丈,只是后来觉得没有其他的选择才又不得不重新开始成为一个“好学生”。不过即便是到了现在,除了拿了块工作的敲门砖之外,我还是不敢理直气壮的说长达十多年的学校教育究竟对我有哪些用处!最近一部名为《北京青年》的热播电视剧,讲述了几个从小接受优质教育,长大后成为了理所当然的白领,然而按部就班的生活让他们觉得生活压抑无聊。他们决定放弃所有,重走青春的故事,然而这些所谓的社会精英却处处碰壁。其实该剧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追捧,很大原因就是源于大家内心里深深的能力危机感和想要冲出周围看不见的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618jyw.com
层层樊篱。
而对于此杜威提出了“知行合一”,他强调:学校应当把单纯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转移到儿童的活动上来,依照儿童发展的程序,通过儿童运用他所学习的知识逐渐发展他的能力,直到他能教育自己为止。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在《明日之学校》里,他介绍了一个班“从做中学”的实例。这个班的课程以建造一所小平房为中心,各科的教学围绕着这个内容展开。动工前,手工课打图样,算术课计算所需要材料和测量房子面积。如果确定这房子将来要住一户农民,算术课就要计算耕地面积、所需要的种子以及收成等。语文课就学有关的词语,作文则描绘这个家庭的生活,评议作文时又形成了修辞课,美术课描绘房子的颜色,表演课演儿童自编的农场生活戏剧。
对于这样的教育模式我想大部分学生应该是不会厌学了吧,其实回想大学四年辛苦所学,现在隐约只是些陌生的名词了,但是大四跟着导师所做的毕业设计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时老师给出了题目:制作一个可以测频率的仪器。然后吩咐看那些书可以找到大概的原理,要求一周之内拿出原理图稿。为此我认真地查阅了相关资料,最后成功的设计出了样图。拿给老师看,老师做了很多修改和指导,然后老师让去学习一个设计电路图的软件,时间依然是一周。在规定的时间里,我基本掌握了该软件,并成功的把电路图的电子版制作了出来,感觉很有成就感,热情非常高,而且很多原来学习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中一些云里雾里的东西居然逐渐的明白了。老师把我的电路又改了一些,然后跟着老师去买原件、制作电路板、焊接原价、调节校准、设计外壳、答辩。所有环节历历在目,虽然一些细节已经模糊,但是一个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我是熟悉的,原本感觉很艰深的理论突然发现不过如此,我时常想要是这件事情能发生在大

一、或者高中,或者更早些。说不定我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合理的选择……

知识本来来自于生活的总结和提升,而学习的目的当然也应该是服务和指导生活,脱离实践的说道是苍白的。读、思、辨、行本来就是我们中国人所重视的求学之道,然而如今我们背离的太远了,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如今我们的孩子们不只在平日里,就连寒暑假也四处补课,夜以继日的背书算题。十数年不明所以的寒窗苦读,却换来个眼花背驮,何其悲耶!
杜威的思想产生距今快一百年了,然而中国的今天,特别是教育的困惑与美国当时的情况何其相似!其时,南北战争已经结束,美国正处在一个大规模扩张时期,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能够适应现代工业要求的创造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对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美国教育的困惑呼唤出了这个时代的教育大家。一百年后,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深思,而杜威的思想虽然引入中国也有十年了,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我们迫切的需要它。让人欣慰的是国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真切希望我们有更小的班额,更结合当前技术的实验设备,给孩子更多点的探索时间,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