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浅谈浅谈课程革新中中学数学教学情感目标

更新时间:2024-01-03 点赞:34705 浏览:1585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情感目标有着比过去更加丰富的内涵,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努力学习数学,进一步崇尚数学理性的科学真理,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学好数学,为了达到上述情感目标,在数学教学中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及道德品质为基点,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数学文化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优秀的数学文化去熏陶学生

数学的理性精神为其文化层面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使得数学文化的范畴相当广泛,数学文化的意义非常深刻,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诸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出数学文化的魅力,将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数学上有很多课题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通过数学发展史来激励学生。比如,勾股定理的发现及其美妙的证明,它比巴比伦人发现就早几百年;祖冲之的圆周率,其中约率为,密率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位数是令人叹服,刘微的割圆术求曲面形的面积则具有朴素的微积分思想。几何上R规作图的三大难题:化圆为方,立方倍积,三等分割,它们曾耗尽很多数学家毕生的精力,后来伽罗华发明了群论才彻底解决它们是不可能问题;哥德巴赫猜想,人们曾传颂: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论是,而哥德巴赫猜想是上的明珠,可见此问题在数学中的价值,至今仍未得到解决,其中最好的成果还算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潘承洞等,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居而此类的还有费尔玛大定理、四色问题、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等等,每个问题都有精彩的历史背景,都浸透着数学家们为之而奋斗的艰辛,令同学们肃然起敬,激发学生热爱数学,敢于向世界数学难题挑战,为数学贡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

二、数学内容的美学价值,通过对数学中的审美去陶冶学生

数学美是数学科学的一种质的属性,在数学教学中,深入挖掘并艺术地表现数学美的特征,诱发学生的心灵美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追求数学美的过程中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数学美的审美规则为:

1.相似性特征

物质世界中事物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对于要研究的数学问题,我们研究其内部相互关系及结构的数学美,如由Rt△ABC中的勾股定理AC2+BC2=AB2,(∠C=90O)通过相似性的审美特征引发联想,类比得到直角四面体P—ABC一个优美的结果:S12+S22+S32=S2,其中三面角P—ABC为直三面角,S1、S2、S3、S分别为△PAB,△PBC,△PCA,△ABC的面积,其证明方法也类似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运用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得到直角四面体的射影定理,S12=S·S△AOB,S22=S·S△BOC,S32=S·S△COA,其中O为点P在面ABC内的射影。

2.和谐性特征

物质世界中美的特征是和谐的,即多样性的统一,它的主要标志是对称性与简单性,二者总的体现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例如数学证明中的“同理可得”就是对称美的特征的体现,又如在解题过程中,如果演算过程越来越繁,立刻就意识到是否是解题错了,这实质上审美特征的简单性的反应,因此教学中利用和谐性的审美特征有助于我们培养学生敏锐观察问题和简洁解决问题的能力。

3.奇异性特征

奇异性的审美特征的主要标志是对于在理论上完美无缺,而结果又使人出手意料,并给人以很大的震动,它的特点是结论或方法具有新颖性或别具一格,或是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敢于向旧思想、旧理论挑战,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它,将有助于我们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如欧氏几何在理论上的确是完美无缺,但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数学家发现了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618jyw.com
它的不足,提出挑战,最后创立了另外两种几何学,即黎曼几何与罗巴切夫斯基几何,这无疑是对奇异性审美特征追求的结果。

三、优化数学教学的课堂环境,通过优良的课堂文化塑造学生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课堂环境尤为重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营造一个和谐的、轻松活泼的、且具有强烈求知欲的课堂环境,再以优良的课堂文化来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
(1)教师展示出个人的魅力,教态自然、亲切,语言激昂顿挫,在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中,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发扬,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培养团队精神。
(2)在教学中努力发展数学理性思维,培育数学理性精神,做到既讲结论又讲缘由,既讲推理又讲道理,培养学生以理服人,实事求是的精神。
(3)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提倡探究性学习,数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习方法的改变,而是促进学生发展创新能力,为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制造空间,从而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4)正确对待学生质疑,不回避难题,以身作则,正确对待是非分明的数学真理,对疑难问题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勤学好问,锻炼学生勇敢正真的品质,培养他们坚持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